沉寂许久之后,广东海上风电开发似有跃进之势。能源转型压力之下的地方政府、争夺资源的发电集团以及跃跃欲试的风机制造企业接连入场,多重目的交织下的海上风电,能够实现各方的期待吗?
广东的抉择
2018年6月30日,位于荔湾区的广州发电厂正式关停,这座有着80年历史的燃煤电厂曾经是广州西部重要的支撑电源。随着广东省能源结构调整,广州淘汰、整合燃煤电厂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广州发电厂的关停命运随之到来。在停运之前,广州发电厂尝试过转型,曾委托咨询公司研究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可能性。
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广东亦面临相同的转型境遇。广东省内一次能源严重匮乏,能源供给极度依赖外部。石油、天然气均需要进口,煤炭也需要从外省调入。
广东省原副省长匡吉曾表示,广东要发展工业,能源是一个大难题,解决不好,广东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先天不足的“瘸脚鸭”。按照匡吉发展电力工业的思路,广东第一阶段应以火电为主,核电起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注重环保,火电要停建,核电、水电并举。
以火电为主的电力装机结构为广东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稳定的动力,过去的数年间,广东始终保持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全社会用电量同样居于前列。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广东燃煤机组装机占省内总装机的57.1%、气电占14.3%、核电占9.6%、水电占12.9%,可再生能源只占6.1%。
尽管火电提供了稳定且相对廉价的电力供应,但随着节能减排、低碳约束增强,以火电为主的电力装机结构难以持续下去。作为碳排放大户的火电,也是减排目标下的重点关注对象。
广东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五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按照要求,试点省份需要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有业内人士对eo表示,影响碳排放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能源结构调整。
在《广东2018年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方案》中,加大清洁能源供给被列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东省作出承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被提高到23%。
此外,国家层面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约束也在不断趋紧。国家能源局曾在2016年印发《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按照该《意见》,国家能源局根据各省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和能源消费水平,依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制定每个省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指标。按照《意见》要求,到2020年,广东非水可再生电力消纳要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7%,这对于长期以火电为主力能源的广东,是一项极其难以完成的目标。
据eo记者了解,此后广东曾向国家能源局提出完成7%非水可再生电力消纳任务十分困难,希望能够调低非水电考核指标。
根据最新的配额制征求意见稿,2020年广东省非水电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已经下调至4.5%,尽管相比7%,这一指标已经大幅降低,但广东省完成考核指标的难度仍然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广东实现能源转型的路径选择十分有限。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资源方面,广东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内,日照条件并不好,属于三类资源区。在产业链方面,省内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组件生产方面,缺乏全产业链基础,此前广东省层面有领导认为多晶硅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并未大力扶持,广东省既缺乏自然条件、又缺少内在动力推动光伏发展。
广东省内陆上风电资源也并不丰富,受制于地形因素,风电厂址多位于山区,省内陆地风电发展缓慢。有了解广东陆地风电的人士介绍,近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陆上风电的审批已经越来越难。
广东省极有可能完不成的“双控”考核也是其加快发展海上风电的重要推动力。“双控”指的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控制两项约束性指标。按照国家“十三五”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强度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
依据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能源资源条件,中央政府将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分解至各个省份,按照考核要求,到2020年,广东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33795万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期间的增量空间只有3650万吨标准煤。而广东省2016年、2017年两年时间新增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2197万吨标准煤,远超过进度控制目标。
广东省经信委公布的信息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广东全省21个市中,有18个市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达到一级预警(“双控”形势十分严峻,未完成目标且实际值与目标值差距大于目标值10%)。按照这一趋势,广东省“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极有可能完不成。
据了解,广东省已经对“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进行了调整,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增量空间。
广东省统计局分析认为,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高耗能行业仍是广东工业的主要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节能降耗的难度。应大力扶持和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发挥结构调整对节能降耗的基础性作用。
从陆地转向海洋,是广东迫不得已的抉择,这片4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被广东寄予厚望。4114公里的海岸线,亚热带季风气候提供了丰富的风资源,使得广东具备了发展海上风电的先天基础。
与此同时,总部位于广东中山市的明阳集团,其拥有兆瓦级风机及核心部件的开发设计、产品制造能力,是广东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广东省曾提出以中山、阳江在内的珠西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重点,形成以明阳大型整机和核心部件为龙头,带动千亿世界级的高端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和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2018年4月,广东省政府在明阳集团召开全省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工作现场会,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表示,明阳集团将积极投身广东省海上风电的建设工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广东省海上风电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在能源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之下,海上风电无疑成为广东省解决上述问题的着力点。
2016年底,广东省开始加码海上风电。当年年底,广东省政府召开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协调会,珠海、汕头、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揭阳等市政府,省发改委、经信委、国土厅、环保厅、海洋渔业厅、海事局等省直部门和南方电网公司、明阳集团及海上风电项目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在省政府层面由发改委牵头建立风电开发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017年后,广东省海上风电进入加速度。广东省长马兴瑞在当年的政府报告中表示,“加快推动海上风电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调整”。随后,广东省政府简化了海上风电审批程序,当年9月,海上风电项目核准权限和用海预审下放至市级发改部分,市级政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广东海上风电项目核准不断提速。在2017年的最后四个月,广东省就核准了5个海上风电项目。
2018年4月,《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发布,按照修编后的规划,广东省内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6685万千瓦,相比于2014年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广东海上风电规划报告,增加了5614万千瓦。修编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开工建设1200万千瓦以上,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而按照广东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海上风电力争实现开工建设200万千瓦,建成投产100万千瓦”。
无论是规划装机容量,还是开工建设规模,广东省都进行了大幅调整。
与时间赛跑
广东大幅度调整海上风电规划,不仅仅是江苏和福建等先行省份示范带动的结果,更多是在与时间赛跑。
随着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不断扩大,固定电价补贴政策难以为继,在补贴退坡的推动下,海上风电亦无可避免地早开发、早收益,迎来一波“核准”高潮。
有开发企业人士表示,广东在今年底前有望核准全部近海浅水区项目,同时他们也在争取近海深水区项目的核准。按照广东省的标准,近海浅水区水深在35米以内,共规划15个场址,装机容量985万千瓦;近海深水区的水深在35—50米之间,共规划8个场址,装机容量5700万千瓦。
截至2018年12月25日,广东省近海浅水区9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经全部确定开发主体,除了海门海上风电项目处于核准前公示外,其他13个项目已经正式核准(珠海桂山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已于2016年核准,一期10.2万千瓦已经投产,二期于2018年11月获得珠海市发改局核准)。此外,揭阳市发改局在2018年12月21日公布6个、装机容量550万千瓦的近海深水区项目;阳江市发改局也在2018年12月陆续发布了9个、装机容量700万千瓦的近海深水区项目。
如无意外,广东省赶在2019年1月1日核准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高达2235万千瓦。按照现行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这些已核准的近海项目将确保能够得到0.85元/千瓦时的标杆上网电价。
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从2019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核准的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和海上风电项目应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
“海上风电的上网电价每下降1分钱,整个项目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将下降0.5个百分点。”有开发业主表示。这也就意味着开发业主有充足的动力抢在2019年以前取得项目开发权并核准,从而获得0.85元/千瓦时的标杆上网电价。此外,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阳江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围绕加快推进阳江高新区建设积极发言中提到,对不能按时间节点推进的海上风电项目,依法依规强制收回违约业主的开发权。
今年12月,广东省发改委正式发布海上风电竞争配置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申报电价,申报电价的分值在40分以上,且不设最高得分。根据办法,在上网电价降低1分/千瓦时及以内的,每降低0.05分/千瓦时,得1分;上网电价降低1分/千瓦时以上至2分/千瓦时,超出1分/千瓦时的部分,每降低0.1分/千瓦时,得1分;上网电价降低2分/千瓦时以上,超出2分/千瓦时的部分,每降低0.2分/千瓦时,得1分。
按照规则,申报电价在降低1分/千瓦时以上,降价带来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减。这一规则设置能够降低投资主体恶性低价竞争的概率,保障投资主体获得相对稳定的电价收益。广东省能源主管部门人士认为,目前海上风电的发展仍然离不开补贴。也有开发业主表示,上网电价要与行业发展阶段相匹配,不要忽高忽低,可预期是很关键的。
但从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的角度来看,广东大规模核准海上风电后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补贴缺口。目前,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分为两部分,一是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以内的部分,由当地省级电网负责结算;二是超出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部分,由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结算。目前广东省燃煤发电企业的标杆上网电价为0.453元/千瓦时,由此可推算出广东海上风电的度电补贴为0.397元。有业内人士表示,海上风电的补贴通常是滞后的,有时甚至滞后一年以上,补贴缺口实际上会影响风场的收益率。
事实上,国家能源局对于“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的发展一直持积极稳妥推动的态度。相关领导也曾表示,海上风电发展不需要全面开花,毕竟其中存在风险,经验积累和技术完善需要时间。国家能源局更希望控制海上风电发展速度,降低海上风电整体的成本和风险。
但对于广东而言,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海上风电的配套产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而仅以外部考核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力,地方政府又缺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内在动力。
从短期来看,竞争配置政策并不会影响已经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观察海上风电,如何降低项目风险、降低整体成本、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全产业链,这是所有海上风电参与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了解海上风电规划的人士表示,随着技术成熟、规模扩大,产业自身要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不能一直躺在政策的怀抱里,不具备竞争力是没有前途的,海上风电产业要有成本下降的曲线,体现出行业的经济性。在有能力、有条件、能做到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海上风电的起步比较晚,此时做竞争性配置对整个行业也是严峻的考验。电价降下来以后,无疑会倒逼设备、建造成本的下降,否则整个行业的效益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有开发企业人士表示。
谁能入场
在新发展观的指引下,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海上风电已经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不意味着仅仅关注规模增长,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海上风电的产业链涉及到上游的风机装备制造、下游的风机运维。通过开启巨大的海上风电市场,广东省希望培育本地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
广东制定出了雄心勃勃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庞大的资源吸引了诸多发电集团和风机装备制造企业的目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拿到入场券。
尽管部分发电集团很早开始布局广东海上风电,但彼时受制于高风险和高成本,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十分迟缓,他们或许在广东新一轮海上风电资源的竞争中失去先机。
华能是最早开始布局广东海上风电的发电集团之一。早在2012年,华能新能源公司就与明阳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华能明阳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华能新能源公司持股比例为67%,居主导地位,该合资公司负责阳江沙扒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项目随后被列入《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有了解该项目的人士透露,由于项目开发进度不尽如人意,阳江市政府最后收回了开发权。
此外,华电广东分公司也曾在2012年与广东湛江徐闻县签署了3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协议,华电集团称此次签约仪式“标志着集团公司进军广东海上风电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不过该项目并未进入2014年的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公开信息显示,徐闻近海浅水区8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资源分别由国家电投和粤电负责开发,这也意味着华电已经无缘该项目的开发。
尽管大唐集团取得了汕头勒门(一)40万千瓦海上项目并核准,但保住项目开发权也并不容易。大唐集团在勒门项目核准时发布的新闻通稿中提到,“当前海上风电资源竞争异常激烈,为保住南澳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权,广东分公司专门成立了项目攻坚小组,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最终确保了该项目的开发权,并成功列入广东省2018年开工建设方案。”
对于华电、华能和大唐等传统发电集团而言,由于与地方政府长期有合作关系,初期取得海上风电的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当时开发时机并不成熟,这些项目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发。2016年开始,随着广东海上风电骤然提速,以新能源优势见长的中广核、三峡和国家电投纷纷加快资源开发布局,这些传统发电集团实际上已经被挤出广东海上风电开发的第一梯队。
据eo统计,在广东省海上风电规划项目表中,近海浅水区项目总计21个,共985万千瓦,其中大唐取得汕头勒门(一)4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权,华能获得了汕头勒门(二)35万千瓦、海门55万千瓦的项目,而华电并未取得近海浅水区项目。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上风电的思路,广东省层面更希望由具备开发经验和实力的发电集团进行集中开发,中广核、三峡和国家电投是主要承担广东省海上风电开发的企业,粤电则凭借省属企业的优势拿到了最后一个入场机会。
截至目前,在广东近海浅水区985万千瓦规划中,中广核已经取得280万千瓦的项目开发权,国家电投取得150万千瓦,三峡取得270万千瓦,粤电取得120万千瓦。这四家企业在广东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中处于主导地位。
除了以上四家发电企业,明阳集团也开始将产业链延伸至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今年4月,阳江明阳海上风电开发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一公司由明阳集团100%持股。截止目前,明阳集团获得了阳江沙扒30万千瓦科研示范项目、阳江青洲四50万千瓦、揭阳前詹三50万千瓦、揭阳惠来三50万千瓦总计4个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权。
开发条件较好的近海浅水区资源几乎已经被争夺殆尽,尽管近海深水区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但高达5700万千瓦的深水区资源争夺同样激烈。
截至目前,华电已经取得阳江近海深水区50万千瓦项目的开发权。华电广东分公司还提出在粤东、粤西两极地区全力推动海上风电,在阳江、汕尾两支点争取海上风电资源。
公开信息显示,在广东省已核准1250万千瓦的近海深水项目中。中广核已经取得480万千瓦资源,国家电投也拿到粤东170万千瓦资源,三峡取得了阳江300万千瓦深水区项目。
对于业主间的竞争,有开发企业人士认为,广东海上风电市场足够大,不可能一家独大,适度竞争是好事,大家比的是造价和运维能力。
在海上风电产业布局方面,广东省规划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地,一个中心指依托明阳集团中山风电产业基地建设的海上风电机组研发中心,两个基地则是分别是位于粤西阳江市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和粤东揭阳市的海上风电运维基地。
阳江通过开发其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借此催生出庞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安装及运维需求,这是阳江“以资源换产业”的内在逻辑。尽管在产业布局上也同样存在省级政府主导的痕迹,但这并未影响到尚未拿到入场券企业的积极性。
承担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建设任务的阳江市,已经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确定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希望用3—5年时间建成以明阳5.5MW以上风电机组为龙头、以海上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和系列化产品为主导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阳江市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阳江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将充分发挥三峡集团、粤水电集团、明阳集团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一批风机制造龙头企业及塔筒、叶片、海底电缆等配套企业和项目,支撑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
在三家企业的分工方面,三峡新能源计划与中国水电四局水工机械总厂合作,主要生产海上风电钢管桩及导管架、风机塔筒、海上升压站平台等,该项目已经于今年6月初试投产;粤水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则主要生产塔筒等风电设备;明阳集团风机装备制造基地主要生产5.5MW及以上风电机组。
目前阳江四个在建的海上风电项目分别为中广核南鹏岛40万千瓦、粤电沙扒30万千瓦、三峡沙扒30万千瓦和中节能南鹏岛30万千瓦,这四个项目均优先采用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生产的5MW级以上抗台风的海上风电机组。
有业内人士表示,阳江市政府也意识到,由一家风机制造企业主导,问题会逐步显现,他们也想引入竞争,这样对装备制造有好处,开发业主也有更多的选择。
目前广东省内只有明阳集团和上海电气两家风机制造企业,上海电气在去年和汕头市政府签订了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该项目将生产4MW—10MW全系列海上风电主机设备,项目建成后每年有200套风电装备的生产能力。
有风机制造企业人士表示,广东省政府对于省内应该有几家风机制造企业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两家足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至少要有三家以上,不然无法正常招标。
事实上,在海上风电产业规划方面,省级政府与地方政府步调并不完全一致。广东省政府希望选取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同时培育本地装备制造企业,以实现规模化开发,带动风电产业和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但直接拥有资源的地方政府更希望通过资源换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相关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对于其他风机制造企业而言,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作为金风科技股东之一的三峡集团,也在积极推动金风进入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今年12月,金风科技的风电整机制造项目及相关配套落户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前开工,将建设海上风电整机及相应的配套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智能运维基地、风电智慧能源基地以及与区域院校合作办学或建立培训机构等。
中船海装风电正在与湛江市政府接触投资建厂事宜。今年7月,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拜会中船重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中船重工提出落实合作协议,在湛江发展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随后双方还签订了《海上浮式风电装备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书》。
此外,GE也在积极与揭阳市政府洽谈,寻求建立制造基地的机会。今年5月,GE全球副总裁兼海上风电首席执行官约翰·拉韦勒率领考察团前往揭阳考察,他提出在揭阳建立海上风机制造厂,从6MW风机生产起步,推动海上风电本地化、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拓展市场。
据《阳江日报》报道,阳江市政府明确将加快海上风电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引进具有国内、国际顶尖技术的风电制造企业。下一阶段将加快与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制造丹麦维斯塔斯等企业对接和引进。
“适度竞争是必要的,广东省有这么大的规划,从满足发展需求来看,需要再引进一些厂家。”有开发企业人士表示。
但从广东省层面来看,“资源换产业”下的政企博弈也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
江苏经信委曾对江苏风电产业进行调研后发现,在一些拥有优秀风场资源的地区,当地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采取“优质风场供应”换“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做法。由于风资源丰富的地区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以资源换产业”的做法迫使风电制造企业不得不放弃制造与协作配套能力雄厚的地区,从而影响到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提升。
认证考验
回顾海上风电发展历程,用海审批、上网电价已不再是海上风电的主要制约因素,但从试点探索走向大规模开发时,行业更需要耐心积累经验,降低风险。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广东沿海拥有极为丰富的风能资源。但伴随夏季风而来的,还有热带气旋。台风中心区域的强风和强湍流风可能严重破坏风电场,所以风电机组的抗台风性能至关重要。
今年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后不久,明阳集团即发布消息,“囊括桂山岛27台MySE海上风机在内的200余台机组均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与可靠性,顺利通过超强台风考验。”
珠海桂山项目使用的是明阳MySE 3MW系列海上风机。其中MySE5.5/7.0MW半直驱机型则是明阳集团海上风机的主要产品,明阳在福建兴化湾海上试验风场安装的两台MySE5.5/7.0MW机组已经并网发电。
陆上风电经过多年发展,国内风机装备制造企业在3MW—4MW级海上风电机组技术上比较成熟,可靠性较高,但出于节省用海面积和平准化度电成本的考虑,国内主要风机厂商均在力推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金风科技总工程师翟恩地曾公开表示,海上风能资源决定必须发展大容量机组。
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虽然目前国内具备一定的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能力,但仍处于样机试验阶段,尚未完全实现批量化生产。
有业内人士表示,海上风电应该在做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设备制造能力要与市场规模相匹配。加大海上风电发展力度没有问题,但建设和决策要慎重,不能出现大规模的质量问题。
相对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风险和难度更大,为了保证投资者的收益和控制项目风险,风机认证是其中关键一环。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可以依照标准、规范对新型号机组进行评价,对安装海域环境进行评估等等,从而降低潜在的风险。
海上风电的认证范围主要包括三项,即风电机组整机的设计认证和型式认证、项目认证、部件认证。其中作为风电机组开发的最后环节,型式认证尤为重要。风机型式认证包括设计评估、型式试验和工厂审查等模块。“型式认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产品的一致性,对于工业产品来说这很重要,而且电网公司有要求,风机必须有型式认证才能并网。”有风机制造企业人士表示。
但目前国内取得型式认证的大容量海上风机并不多。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只有中国海装H171-5.0MW机组获得中国电科院颁发的型式认证证书;远景能源EN-148/4.5MW海上风机获得DNV GV颁发的型式认证证书;明阳集团的MySE5.5/7.0MW机组取得了CGC的型式认证;东方风电DEW-G5000海上风电机组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型式认证A证。
取得型式认证首先要迈过样机门槛,但目前国内只有福建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一个大容量机组试验场。该试验风场安装有14台来自GE、金风、海装、明阳、上海电气等八家国内外厂商的风机。兴化湾试验风场从去年7月底开始进行风机安装,直到今年7月,最后一台湘电5MW风机才完成安装。
“海上风电可靠性要求极高,样机一旦树立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对质量、技术、供应链管理都是考验。如果验证过程中,大的零部件需要重新选择供方或者型号,那么之前所做的工作就要全部重来。”上述人士介绍说,现在标准规范流程比较成熟,通常一年内可以完成型式认证。
有了解风机认证的人士表示,按照风电的特点,应该先有设计认证和型式认证的产品出来,通过小批量运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最后再实现大批量的生产。海上风电的质量认证必须要作为一个门槛条件,如果没有经过认证出现了大规模事故,对开发企业和政府决策都是难以承受的事情。
并网点尚待明晰
广东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其全社会用电量常年居于全国前列,由于靠近负荷中心,长期来看,海上风电消纳条件比较好。不过随着广东海上风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网源不协调的问题逐步显现。而在海上风电项目中,高成本的海底电缆亦成为开发企业与电网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有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企业人士表示,尽管海上风电项目已经具备安装风机的条件,但受制于陆上送出线路尚未建设,项目暂时无法进行风机安装。海上风电调试必须要带电进行,如果不带电,风机的电路很容易受到盐雾侵蚀。
事实上,该项目的送出线路工程已经立项,但线路建设与海上风电项目的工程进度并不一致。电规总院新能源规划处处长苏辛一曾公开表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电网比较密集,通道走廊相对紧张,海上风电登陆以后,走廊通道需要提前进行规划布局。
由于广东海上风电提速较快,广东电网初期所做的“十三五”规划并未考虑到2020年要接入200万千瓦以上的海上风电。电源建设与电网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如果送出通道跟不上海上风电建设速度,部分地区海上风电的送出将可能受阻。
据了解,南方电网已经召开海上风电专题会议,明确由广东电网负责制定海上风电的消纳和接入方案。
在海底电缆建设方面,有多家开发企业正在和电网方面探讨新的合作模式。海上风电场电气主回路从风电机组→第一级升压(塔筒内)→中压海缆集电线路→海上升压站(第二级升压)→高压送出海缆线路→陆上集控中心→架空线路接入电网。
根据国家政策,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送出工程应该由电网公司来建设,目前陆上集控中心之后的架空线路工程已经明确由电网公司建设。但海上风电场的并网点并未明晰,究竟是从海上升压站开始算起,还是从陆上集控中心算起,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
海底电缆的成本很高,约占到项目总投资成本的10%左右。水规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第三届全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介绍,目前35kv海缆的造价在60-150万/km,220kv海缆的造价在400—500万/km,而目前国内高压海缆设备价格仍然呈上涨趋势。
有开发企业人士表示,希望海上升压站以后的部分由电网投资建设,从0.85元/千瓦时的电价中收取分成来收回投资,电网企业也可以将这部分线路作为经营性资产。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可以采取电网或单独公司投资建设海底电缆,开发企业缴纳相应的过网费的模式,这样做有利于统筹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节约用海面积。
但以上两种合作模式尚未明确,对于电网而言,承担海上风电输送通道建设,也有可能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导致区域电网输配电价在下一个监管周期上涨。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海上风电突然热闹起来,曾经无活可干的海上风电施工企业也忙碌了起来,如今市场上一船难求。
回望中国海上风电的开发历程,不到10年的时间内,海上风电已经历过一波完整周期,从上海东大桥项目的引爆,到江苏项目的长期搁置,经历过的行业人都深知其中甘苦。在可预见的行业东风再次到来之际,需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海上风电产业链条上的各主体密切配合,细心呵护,更需要谨慎前行。(eo记者 刘斌)
下一篇: 白银供电力促光伏扶贫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