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新加坡日渐注重能源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在能效提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也深深植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和能源规划中,能源驱动城市升级变革的作用愈加突出。
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全球闻名的“花园城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岛国,新加坡面积不及北京市通州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严重匮乏。然而,能源不仅没有掣肘新加坡经济发展,反而成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
新世纪以来,新加坡日渐注重能源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在能效提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也深深植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和能源规划中,能源驱动城市升级变革的作用愈加突出。
纵观新加坡能源发展历程,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挥家”作用,在关键节点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立足国家长远利益,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能源绿色发展之路。
能源战略演化历程
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面对“一穷二白”和“滴油不产”的窘境,新加坡逐渐走上了一条以原油加工为核心、生产和销售双轨并重的外向型能源富国之路。
当时国际石油产业处于分工转移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政策,通过提高关税等手段保护国内工业发展。新加坡政府反其道而行,推行了包括优惠税制、简化政府审批等一系列自由贸易措施,营造了优质的投资环境。同时依靠扼守“海上石油运输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东出入口的地利优势,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众多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炼油产业和石油进出口贸易得以蓬勃发展。
新加坡政府是少有的不干预石化产业市场的政府,即便在1973年石油危机时也不干涉原油储备的出口,此举赢得了石油巨头们的极大信心。外向型能源政策是当时新加坡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一个缩影,而石化产业成为新加坡当时少有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为新加坡打造亚洲经贸中心奠定了基础。
70年代中后期,随着炼油产能的持续扩大,新加坡推动石化产品向乙烯、丙烯等下游产业延伸,并逐步打造产业集群。1980-1990年间,新加坡先后设立了8家大型石化公司,石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9年,裕廊岛的全部建成标志着新加坡石化产业朝着高度集群方向发展。
始建于90年代中期的裕廊岛是新加坡炼油中心,用于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总投资高达52亿美元,岛上配有完善的服务于石化产业的物流仓储、设备安装维护等,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意味着需要同世界其他国家展开竞争,随着经济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新加坡发展初期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周边发展中国家开始以较低的商业成本吸引外国投资者。新加坡产业集群的发展,很好地巩固了新加坡在能源化工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加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保障能源供给的可靠性成为新加坡能源发展的主旋律。新加坡约95%的电力由天然气发电供应,而天然气的主要管线来自于印尼和马来西亚,进口集中和贮存能力低为其能源发展蒙上阴影。
新加坡于2006年着手建立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依靠发达的航运体系实现LNG进口多元化,从源头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在LNG接收站建成之后,新加坡拥有了LNG贮存和转口外销的能力,根据其亚洲石油交易中心的发展经验,新加坡正积极借助地理优势、先进的天然气市场及优良的金融市场,谋求建立亚洲LNG交易中心,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
能源转型与城市发展协同进化
新加坡把建设“花园城市”作为国策,但受化工产业过于集中等原因影响,近年来开始出现较严重的雾霾天气。新加坡政府以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推动城市能源的转型升级,助力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
能效提升方面,新加坡政府将城市规划与能源规划相协调,并推动节能深入各行业内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新加坡通过技术及设计创新破解可用土地不足的困局。此外,新加坡还将智慧能源作为提升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举措。
新加坡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能效,另一方面设计高效的能源系统释放城市规划的空间。
新加坡地处热带地区,冷却需求巨大,在城市规划时首先使用城市环境模型来模拟风流,以便准确定位住宅建设区块,从而最大化风流和自然通风,分散“被困”热量,减少对电力冷却的需求;在滨海湾地区,新加坡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集合生活、工作和娱乐的综合区域,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四处奔波,降低了交通出行的能源消耗。此外,新加坡在滨海湾建成了本地最大的区域冷却系统,免去了分散式的冷却装置和冷却塔,提高了能效的同时解放了建筑的屋顶空间。
新加坡还将节能渗透到各行业内部,通过对各行业制定节能减排标准,推动行业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绿色建筑是新加坡节能减排的重点举措之一,目标在于开发负能耗低层建筑、零能耗中高层建筑和超低能耗高层建筑。新加坡政府于2005年推出了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并推动绿色建筑从自愿认证到强制认证。
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主要通过技术和设计的创新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是新加坡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种类,新加坡政府对外承诺,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量占该国发电量的5%,到2025年达到25%。然而,新加坡可用土地面积有限,这也逼迫新加坡在太阳能开发方面不断创新。
目前,新加坡正在开发海上浮式太阳能系统,虽然安装成本较陆上更高,但发电效率可提升超过10%;新加坡还在研发垂直太阳能电池板,并计划将其安装在高层建筑的外墙,新加坡甚至在城市中心著名景点“超级树”上铺设了太阳能光伏板。此外,新加坡大力开展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旨在将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至30%,增强光照捕获。
智慧能源是新加坡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以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服务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新加坡在英特尔发起的全球智慧城市调查中位列第一。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资金等手段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吸引企业在本地进行智慧能源应用尝试。
此外,新加坡还启动了该国首个点对点能源交易平台的试点,使居民间能够相互购买各自生产的可再生能源,该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记录不可更改,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平衡能源需求与太阳能发电的波动。
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新加坡几十年的能源发展历程,不论是制定外向型能源战略,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还是推动天然气供给多元化,加快能效变革和绿色发展,都堪称利用能源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其以“花园城市”为核心要义的能源绿色发展理念,尤对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注重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从先天条件来看,新加坡仅地理位置具有相对优势,且时刻面临着来自邻国的竞争。而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国际领先金融市场等则是后天打造的结果,并促使其始终保持了自身综合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各地区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区应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等,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次,有的放矢地进行政府补贴。从新加坡各个阶段的能源发展来看,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做法是一以贯之的,新加坡坚信价格是反映市场需求的信号,因此发放补贴只针对技术研发,而不直接干预能源交易过程和市场价格。
当前,我国能源处于升级转型阶段,在把握能源发展主方向的同时,应科学利用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去粗取精,避免政策更迭对市场造成不必要的波动,以及只注重能源发展的规模而不注重能源发展质量。
最后,推广全面渗透的绿色、集约化城市能源发展理念。从合理开发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到梯级利用废弃能源,新加坡城市能源的触角已深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千城千面”的情况决定了各地能源发展要因地制宜,但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必然的方向,新加坡城市能源发展中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思维方式,值得各城市学习,并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王晓晨 郑宽 闫晓卿 作者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