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明确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需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多年来,开发区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空间规划的根本要求,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导向,把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关系作为优化城市总体布局的根本着眼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扎实成效,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路子,开创了区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节约发展为产业注入“绿”动能
目前,区内已形成包括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设计企业在内的集成电路完备产业链,围绕奔驰建设整车制造产业园。
以京东方八代线为例,分为上游配套材料供应商及下游电视整机制造商,构建数字电视产业园,“运进石英砂运出数字电视整机”的设想变为现实。产业链的贯通,不仅实现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也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区内实现地均产值205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人均劳产率43.7万元/人,是全市的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在贯通产业链的同时,开发区还在能源结构上注重集约清洁。开发区在2014年建成全市首个无煤区的基础上,2017年又建成全市首个燃气锅炉低排放示范区,大力实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能源微网、风力发电等项目。目前,区内万元GDP耗能为0.1323吨标准煤,是全市的1/2。
而针对北京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现实,开发区始终坚持“节流、开源、提质、循环”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利用再生水,创建节水示范区,形成了“三级循环体系”(即企业水资源自循环、产业链水资源循环和区域水资源整体循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变成破解日益紧缺的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金钥匙。
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2007年北京市政府批复的《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要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走科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17年党中央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其实,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近些年开发区的变化可谓是有目共睹,据介绍,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建成博大公园、凉水河滨河公园、国际企业文化园等公园绿地625公顷,实现44公里绿道系统与160公里道路慢行系统连网成片,做到“绿道穿城,出门见绿,500米见园,1公里见水”。现在,区内人均公园绿地为28平方米,远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在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方面的治理,开发区也下足了功夫,开发区在全市率先要求企业“三废”处理与项目设计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同步运行,实现区内污染负增长。而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8年底,区内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下降13.3%、40%、5.9%。
打通绿色动脉拥抱城市活力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这样定义绿道。
开发区的绿道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背后更是藏着不少小秘密,为了构建安全、便捷、绿色的慢行体系,开发区利用路口渠化、导流岛、安全岛、彩色沥青铺装和隔离防护栏建设,打造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环境。目前,区内规划路网为342.8公里,已完成83%,道路实现率居全市前列,路网密度为5.71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建成停车泊位11万个,基本达到停车需求无缺口。绿色出行、便捷出行、高效出行,是经开区绿色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也是经开区“基本无城市病”的重要体现。
同时,开发区还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进“设施”,保障城市更清洁。自2013年起,在新建及改扩建道路大规模铺筑沥青橡胶路面,里程超过100公里,成为亚洲首个大规模在城市道路推广运用橡胶沥青达百万平方米的区域,消耗废旧当量轮胎约26万条,节约标准煤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8.6万吨,2018年荣获国际环境保护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率先践行海绵城市发展理念,保障城市更安全。区内30%的面积已实现70%降雨就地消纳,提前完成北京市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讯员杨海燕)
下一篇: 商务部回应美拟对华光伏电池337调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