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期环保产业的新宠,危废处置可谓“风光无两”。面对机遇和隐忧同在的产业链,经过竞争、整合将成为各路资本的当务之急。但即便如此,从传统的东江环保、威立雅等企业,到后来进入的雅居乐等跨界者,无不对这一行业抱有很大期许。
“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的基础。”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邱启文曾这样定义危废处置。
近年,随着我国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迅猛发展,以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化工渣为代表的一批固废及危废成为处置重点。诚如从危废识别和认定、危废处理技术规范、危废处理企业规范化管理以及资质认证等方面,均有相对应的政策加码。只是,当前在环保风暴越发趋严的环境下,危废处理市场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信息不对称、行业交流平台缺失等核心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7年202个大中城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达4010.1万吨。与此同时,全国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是7500万吨,是2012年的2.3倍。但也是在同一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936.8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7.4%,处理能力整体供应短缺。但据业内预计,危险废物实际产生量远高于统计数据。
在危废跨省转移处理流程复杂的管控约束下,区域内部消化处理能力逐渐“捉襟见肘”。目前危废处理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大部分危废处理企业技术水平低,全国危废企业近3000家,持证企业平均资质规模不足3万吨/年。81%的企业日处理危废能力低于50吨。全国仅有不到1%的企业能够处理25种以上的危废,而接近90%的企业处理危废类型少于5种。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是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对象不能仅局限于生产主体装置,还应包括污染防治等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
而解决纵深处的突出矛盾,当前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除了“建”与“管”以外的更多作用。生态环境部启动了“清废行动2018”等专项执法行动,组成150个督查组进驻长江经济带11省市,对危废倾倒点进行全面摸排核实。强化督查问责,压实企业和地方污染防治责任。梳理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源及流向,调查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评估分析能力缺口。
作为一个兼具技术含量与准入门槛的细分行业,危废处理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运输、处置、贮存、再处理、检测等环节。2015年至今,随着环保压力的继续增大,再加上资本的快速涌入,我国危废行业进入集中竞争阶段。预计未来针对危废储运、处置的监管会越来越严厉,或使化工厂非规范处置的危废量减少,真实危废处置需求显现。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出现,化解了长期困扰行业的投产周期长、废渣产量大、单体产能过小、处置成本高等痛点。
在各地政策规划中不断兴建危废处置设施,除了以满足危废处置市场“量”的核心需求之外,朝着提升危废处置“质”方向开始发力。这意味着危废处置行业未来的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在未来的几年间供需关系将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项目的盈利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年初至今,环保上市公司危废行业并购案例就有近20起,涉及交易金额约50亿元,危废行业第二次并购浪潮趋势愈加明显。
业内预计,“十三五”期间,仅危废行业的市场空间就可达2000亿元。另一方面,危废处理行业正向精细化、规范化转型升级,严厉监管下处置标准提升,危废处置运营不规范的小厂关闭,优胜劣汰下产业集中度将得到提升。迄今,生态环境部正持续推进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强化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下一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要纳入当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危险废物的处置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范畴。
上一篇: 多部委共同研制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的行动计划
下一篇: 胜利油田成立储量管理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