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用电量,一直被视为判断宏观经济优劣的重要指标而备受各界关注,毕竟,经济走势与用电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相关性,即以经济指标走势为参考依据,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判断电量的预期增长。相应地,社会用电量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过去一段时间的走势,并为下阶段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预示。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数据显示,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5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另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一季度宏观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6.8%、3.0%、10.2%和11.0%,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
一面是3月份月度数据的平稳较快增长,另一面是一季度数据虽然表现平稳,但同比却给出了回落4.3个百分点的表现,一时间让舆论略显不解,究竟用电量缘何呈现回落,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
实际上,如前所述,用电量数据与经济增长的走势存在一定程度波动相关。今年一季度,GDP在实现同比增长6.4%的同时,相较于2018年同期和全年还分别回落0.4和0.2个百分点。其中,在用电量数据上,也自然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回到产业层面看,今年第一季度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6.8%、3.0%、10.2%和11.0%,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其中二产用电量增长幅度相较于其他表现并不突出,仅有3%的同比增长,实际上,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背后原因。
毕竟,依托工业和制造业的第二产业仍旧左右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大局。尽管2012年以后,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趋势延续至今,但工业和制造业仍旧在GDP增加值中占有四成的比重,影响不仅举足轻重,更事关国家经济实力和转型升级的成败。
实际上,这一点表现在用电量增长数据上正是第二产业总会贡献超过50%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第二产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中,电力产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其表现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命脉”。
近年来,与经济增速进入调整期一样,电力消费也呈现减速换挡态势。通过梳理近年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比较可见,自2008年至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的年度同比增幅分别为5.2%、5.9%、14.5%、11.7%、5.5%、7.5%、3.8%、0.5%、5.0%、6.6%、8.5%。
不难发现,自2015年用电量创下近年新低后,2016年迅速回暖至5%的同比涨幅,2018年更是创下7年来的涨幅新高,这些均得益于全球经济回暖、国内需求释放以及一系列改革成果,其中,除了工业景气度回暖,用电结构性改善也客观折射了经济转型的现状。
比如,众所周知,随着电力改革等一系列事关能源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以电在终端能源消费当中的结构比重增加,煤炭减少为鲜明特征,比如,煤改电、油改电。
相关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全社会电能替代电量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3%,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其中,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清洁电能已经占到30%,这意味着,在每用10度电中,就有3度电来自清洁能源。
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背后,正是经济结构发展积蓄深层动能的缓慢过程。可以预计,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趋稳向好的态势会有所持续,这无疑也为电力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利好,尤其是对加快转变电力结构以及电力发展方式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了新的机遇。
毋庸置疑,我国必须尽快改变以火电为主要电力能源结构,加紧推进电力结构的整体升级改造,同时保证质量,加快完成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突破,确保风能、光伏发电科学高效地投入并完善电力结构。毕竟,这对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