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出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
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向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4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了该《报告》。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保治理如何精准发力?下一步环保工作中如何“啃硬骨头”?一系列问题成为分组审议过程中讨论的焦点。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够稳固
对于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报告》指出,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巩固提升,环境风险态势保持稳定。总的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出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地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劲头发生了松动,将经济下行压力简单归结于环境监管过严的模糊认识有所抬头,放松环境监管的风险有所增加;环境治理越来越需要啃硬骨头,一些问题解决的难度在加大;有的地方、有的领域环境治理基础薄弱,工作难度较大;生态环境队伍薄弱,尤其是基层专业人员缺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需要用更多更大的减排量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说:“我也同意报告讲到的‘形势依然严峻’‘面临多重挑战’。严峻程度和挑战之多,不容在工作中有丝毫的懈怠。”
“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还没有内生于经济发展模式或者发展方式本身,它还是一个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讲环保、治污、生态改善,仍然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取舍的关系,或者说是此消彼长、厚此薄彼的关系。”蔡昉表示,这就导致了在实践中遇到3个难题:第一是工作可持续性的难题;第二是激励的相容性难题;第三是治理的机会成本加大、承受力不足的难题。
蔡昉称,《报告》里讲到了污染治理的边际效应递减,这个现象很说明问题。如果是取舍关系,因为边际效应递减,那么越到后面治理污染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就越大。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石嘉兴说,污染治理边际效益递减,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并不是用三年两年就能把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掉,而是需要久久为功。
环保工作要“啃硬骨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高虎城表示,随着环境治理措施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解决的难度在加大,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方面,部分地区对传统产业存在路径依赖,结构性的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打攻坚战就是“啃硬骨头”,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问题,加大对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杜黎明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正如报告所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多重挑战”,还要看到我国还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地区环境治理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队伍薄弱、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等问题。
《报告》中介绍,2019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79.4%,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同比下降2%,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到71.3%,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2%、3%、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6%左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志今说,建议在2019年度主要预期目标中增加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约束性指标,以便更加有序地推进相关任务落地落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友东建议,继续加大对污染攻坚战成效评价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和治污工作考核体系;加大对排放者依法排放的管理,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现象;统筹谋划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横向联合,开展联防联治,下大决心补上生态欠账。
上一篇: 北京电力:全力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供电安全可靠
下一篇: 欧盟能源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