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是一直支持西电东送的。但今天,我颠覆一下这一想法,在西电东送的同时,东部地区也应带头推动能源转型,提高能源自给的比例。”4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说。
在当日召开的中国城市能源变革产业发展联盟第一届第一次理事大会上,杜祥琬做了题为“城市能源变革”的主题报告。他表示,推动中国能源转型,东部城市能源发展的思路应“远方来”与“身边来”相结合。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资源虽不及西北部,但换一个思路来看,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能源同样不丰富,也没有‘西电’可‘东送’,却都在大力推进能源转型,这为我国东部地区提供了参考。”他说。
杜祥琬分析了这一变革的资源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他说,在考虑低风速区域资源潜力下,东部地区的陆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8.96亿千瓦;陆上和海上风电可开发资源量合计约11亿千瓦。水深在5-25米范围内的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2.1亿千瓦。
此外,东部地区集中式光伏电站可开发的潜力是3.58亿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的潜力是5.31亿千瓦,包含光伏建筑一体化在内,共计近9亿千瓦。
4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在做主题报告。摄影/章轲
“东部地区可再生能源的现有开发利用量仅占可开发资源量的百分之几,潜力巨大。”杜祥琬说,东部各省是节能提效的先行区,是核能发展的优先区,也是海上风电、海洋能发展的优势区,又是天然气、LNG进口接收区,还有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地热、工业热、部分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在技术可行性方面,杜祥琬说,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问题已基本解决,技术不断在进步;火电在发挥供电作用的同时,调峰技术也在进步。再加上网络与信息技术,智能化、大数据与云计算等迅速发展,东部是优势区。这些都为东部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经济可行性方面,杜祥琬介绍,高成本曾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因素之一,但这些年成本已开始不断下降。1980年至2013年,风电成本下降90%,预计到2020年风电成本与煤电相当;2010年至2017年,国际上光伏发电成本从0.36美元/千瓦时,下降到0.1美元/千瓦时,下降幅度达73%,且在进一步下降。
“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已进入火电站的成本区间,但目前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成本仍偏高。”杜祥琬说,从投资角度上看,全球能源投资趋势正从煤炭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超出其他能源的两倍以上。
杜祥琬还就中德两国能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对比,他介绍,德国计划到2025年,40%至45%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35年,55%至6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目前,德国风电装机已达到150千瓦/平方公里,而我国东南几省平均不到20千瓦/平方公里,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用电负荷密度高的地区,必须提供外来电。但这些地方,自产、自用的可再生能源(光、风)也已启动。”杜祥琬表示,随着东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西电东送的增量会出现拐点。
杜祥琬表示,实现这一能源格局的转型,需要转变观念和习惯,东部地区要从“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变,确定战略,规划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电力和能源布局、生产与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