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5日电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指出,目前中国一级空气监测站点数量已达1600多个。监测数据显示,中国污染物排放逐年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烟尘等近几年一直在稳步下降中。
全国政协办公厅制作的“委员讲堂”第五期节目15日在全国政协官方网站等平台播出。本期节目由施小明主讲,主题为《环境与健康:从卫生健康视角看生态环境保护》。
施小明在讲座中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密度向污染宣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继出台。
“特别是近年来,雾霾始终是公众关注热点。以北京为例,从直观感受上,民众已发现蓝天白云正渐渐成为常态。”施小明举例说。
他指出,中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以PM2.5为主的大气污染,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超过100微克每立方米,在一些更为严重的地区,达到120微克每立方米。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措施非常具体。
“这十条措施的落实,切切实实让民众感受到蓝天数增多了。”施小明指出,以北京市为例,2017年PM2.5浓度平均为58微克每立方米。由此可以看出,过去几年,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中国已开始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铁腕治污成为新常态。”施小明说,预估到2030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以后,民众疾病负担也会有所下降。
施小明多年致力于流行病学研究、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工作。作为技术牵头人,曾参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并起草主编《国际环境与健康研究经典案例》《中国健康老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等专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