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智能化的偏见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滥用智能化概念,一些煤矿技术成果鉴定,不管是否和智能化相关,都要冠以“智能化”,一些只有信息系统的矿井也自认为是智能化……因此,一些人对智能化比较反感,认为包装的东西太多,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
另一种是以僵化、苛刻的思维看待煤矿的智能化,全面否定煤矿智能化的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
“煤矿智能化是综合机械化的新发展,是煤炭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革命的新阶段,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煤炭智能化是适应现代工业技术革命发展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煤矿智能化目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仍面临很多困难。
智能化不等于不需要人
“有人认为,煤矿智能化发展就是无人化发展。但煤矿智能化发展不是不需要人,而是让煤炭工人更体面、更有尊严地工作,让煤矿工人成为年轻人更喜爱的职业。”王国法指出,对于煤矿智能化,目前存在一些模糊、不正确的认知。
目前,对智能化的偏见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滥用智能化概念,一些煤矿技术成果鉴定,不管是否和智能化相关,都要冠以“智能化”,一些只有信息系统的矿井也自认为是智能化……因此,一些人对智能化比较反感,认为包装的东西太多,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另一种是以僵化、苛刻的思维看待煤矿的智能化,全面否定煤矿智能化的进步。
王国法认为,这些都是片面、不可取的。“感知、决策、执行是智能化的三个基本要素。”他介绍,煤矿智能化是指煤矿开拓设计、地测、采掘、运输、洗选、安全保障、生产管理等主要系统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与自执行的基本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煤矿智能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智慧煤矿,智慧煤矿与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有类似的科学内涵。
“在煤矿智能化发展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理念,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王国法对记者表示,这是智能化发展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装备研发滞后于发展要求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煤炭综采技术装备已实现从依赖进口到全部国产化的转变。近十年来,通过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的创新研发,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在薄和较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大采高和超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和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方面实现领跑。并已建成一批现代化特大型安全高效煤矿,为全面推进智慧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目前我国技术装备的保障能力,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煤矿智能化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研发滞后于发展需求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初级发展阶段,标准规范不健全。同时还面临人才匮乏问题,这几年,年轻高端人才进入煤炭行业的很少,这个问题在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王国法对记者表示,除此之外,煤矿智能化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煤炭是与开采条件高度相关的一个行业,特别是老矿区、西南矿区,普遍面临资源开采条件比较复杂的难题,发展智能化难度就很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煤炭智能化发展要坚持市场化主导与政府引导、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结合等原则。
为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王国法指出,不仅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科学优化顶层设计,推进标准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快生产矿井智能化升级,并进一步提升云平台管理能力。
为取消夜班提供技术支持
现阶段,我国很多新建现代化矿井已经按最高水平进行规划设计,如陕西巴拉素煤矿;已建矿井也主动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如陕煤张家峁煤矿,通过整合90多个子系统,建设了煤矿运行系统的八大智慧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煤矿智能化发展还为煤矿取消夜班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枣矿集团在全国煤炭行业首次提出全面取消夜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方案,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靠煤炭智能化发展支撑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才有条件实现新的劳动组织方式。山东开采条件比较复杂,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和威胁,需要通过智能化煤矿建设解决煤炭高质量发展问题。”王国法指出,全面取消夜班是改善煤矿工人工作条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将来有望在整个煤炭行业推广。
为形成煤矿完整智能系统,全面智能运行、科学绿色开发的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王国法介绍,初步规划到2021年建成100个智能化示范矿井,初步形成煤矿开拓设计等主要环节的数字化传输、自动化运行技术体系,基本实现采掘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固定岗位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到2025年,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到2035年,全面实现煤矿智能化开采,建成智慧煤矿体系。
此外,为保障煤矿智能化发展,王国法认为,不仅需要推进煤矿智能化标准组织建设,通过建立煤矿智能化产业创新联盟等方法提高智能化服务能力,还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