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是中国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电站集中监控入选了工信部2018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
●能源服务平台是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的“淘宝”。数据采集到平台后,用来开发各种工业APP,为行业提供多元的服务
青海绿能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节潭来到青海整整十年了。200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他主动放弃东部的优越条件,来到了青藏高原。十年来,他见证了青海省清洁能源驶向了快车道,更见证了新能源大数据中心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
在此次“绿电15日”全清洁能源供电期间,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在促进新能源企业运维及调度运行模式转变、提升调度交易计划精准度、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青海能源大数据中心的监控大厅里,近10米长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青海全省的风力等动态数据和画面,也可精确显示未来数小时的“天气预报”。据了解,青海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是中国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青海绿能数据有限公司为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的主要运营方。
谈起建设能源大数据的初衷,张节潭觉得“应运而生”一词再合适不过。“最初,我们只是想把接入电网的新能源运行数据和电网数据汇集起来,利用数据挖掘做一些技术创新。”
然而张节潭和他的同事们经过调研,发现一些新能源电站也在建设自己的集控中心。这是为什么?张节潭解释说,有的企业电站比较多,并且多分布在海西、海南等高海拔、偏远的戈壁荒滩上,运维人员生活工作条件艰苦,而建设集控中心不仅可以进行远程管理,而且还可以降低运维成本。不同发电企业的电站之间存在着数据孤岛的问题,很难开诚布公地将数据共享。而电网连接着发电企业和用户,本身是数据传输的枢纽,并且有安全的专用光纤通道,为什么不和新能源发电企业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呢?
于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快速推进,在2018年1月,青海新能源大数据中心正式上线运营。今年4月,该平台正式升级为全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成为国内首家由政府统一制定接入规划、明确收费标准的平台。
能源大数据中心里入驻了各大新能源发电站的“使馆”。走进一间间“使馆”,少数的电站工作人员在电脑前进行检测和管理。目前,鲁能、大唐、绿电等5家新能源企业21座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行模式,有效提升了电站运营效率和效益,运行人员成本节约40%。截至目前,已接入省内清洁能源电站134座,其中光伏电站93座、风电电站19座、水电电站1座、储能电站1座、离网光伏电站20座,装机容量4456.13MW。
鲁能共和光伏电站站长王培彦告诉记者:“之前,我们电站共9名工作人员。监控重点转移到能源大数据中心后,减轻了电站人员现场采集和监测数据的压力,现在3—4人就行了。”目前发电站现场和大数据中心共2套监控人员,而发电公司希望在全面实行集中监控之后,取消电站的现场监控室,电站做到无人值班。
“应运而生”的能源大数据中心,也让大数据中心的员工们不断更新着自己的观念。据张节潭介绍,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各类能源企业、工业企业和不同服务提供商等入驻平台,实现新能源电站集控监控、集中功率预测、生产管理、节能降耗、设备健康诊断、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初步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在这个“生态圈”里,能源大数据中心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原来我们会把它比作淘宝,淘宝搭建了一个买家和卖家的有形产品平台,而我们是搭建了一个能源服务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提供服务,满足供求双方的需求。”张节潭向记者打比方,“但是我认为更好的比喻是手机的安卓等操作系统,移动端数据采集上来通过安卓系统汇集之后,便于各种APP开发。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来讲,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的工业操作系统,数据采集到平台后,依托开放的能力,吸引众多第三方研发团队来开发各种工业APP,为行业提供多元的服务。”今年,电站集中监控入选了工信部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
在能源大数据中心的背后,是国家电网公司国调中心和西北网调、国网青海电力省调的三级联动。国网青海电力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国调的协调下,年度计划中就安排电网检修计划与“绿电15日”错开,保证绿电顺利实施;西北网调在黄河水库运用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保证黄河上游水库出力;省调是具体的调度实施单位,新能源出力不够的时候,调用大型水电站发电,在新能源超计划发电时,向国调申请现货交易,通过跨区域交易,让青海的清洁能源发电能够“发得出来,卖得出去”,这也是国家电网公司“三型两网”战略在青海的落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