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是我国重点扶持发展的清洁能源,因就近取排水方便等原因,我国核电站多布局在沿海地区。核电站运行是否安全?会对周边海洋环境和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近日,记者随生态环境部主办的“媒体核电行”活动,走进山东海阳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了解核电站周边海洋环境监测情况。请看本报记者的探访报道。
走进山东海阳核电站环境监测楼,仿佛进入了科幻世界,各类监测仪器运行指示灯闪烁着,发出“嗡嗡”的声响。检测员们忙碌着,有的拿起试管添加试剂,有的搬运海水样品……记者近日随生态环境部主办的“媒体核电行”活动走进山东海阳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了解核电站周边海洋环境监测情况。
“核电场周边环境需要密切关注,只有拿出真实可靠、公开透明的监测数据,才能让社会公众放心。”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化学环保处环境监测科主管马元晨说。
精工细作“核电牌料理”
记者在山东海阳核电站实验室发现,这里有些与众不同,不像实验室而更像厨房。新鲜的鲅鱼、海虾整齐摆放在工作台上,桌边甚至还有一只“土鸡”。正在运行的烤箱亮起了温黄色,平底锅里飘来了阵阵肉香。监测人员介绍说,这些食材都生长在核电站周边,烘烤并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进行环境监测。
为监测核电周边海域、土壤是否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判断核电站运行是否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监测人员需要将这些生物样品“烤”成黑炭状,并碾磨成粉末,从而测量人工放射性核素含量。
以鲅鱼为例,检测员首先将从核电站周边海域打捞的新鲜鲅鱼,放置于烘箱恒温100摄氏度环境烘烤两天,再将鱼肉剔下,放入坩埚中分阶段提高温度,搅拌成黑色细小颗粒。处理完毕后,再把已成为黑色小颗粒的鲅鱼肉放入马福炉中分阶段升温到400摄氏度烘烤两天,使其成为灰白色粉末。最后,检测员再将样品放入高纯锗谱仪中测量,才能得出最终的测量数据。一套工序下来,需要5天5夜的“烹制”。
在核电站监测办公楼里,还有管式电炉、α/β测量仪、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生物样品C-14制样装置等各种专业仪器,检测人员在这里精心研磨,耐心提炼,认真分析,为社会公众提交一份公开、透明的专业数据答卷。
令人欣慰的是,据近日发布的《2018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公报》显示,包括红沿河核电站和海阳核电站在内的我国核电站都未监测出人工放射性核素,意味着核电站未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
确保监测真实可靠
核电站选址建设历来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提起核电,人们总是会想起核电辐射是否会污染生态环境或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等问题,核电站因此经常遭到质疑。
按照《核安全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公开本单位核设施安全状况、流出物和周围环境辐射监测数据、年度核安全报告等信息。
为了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回应社会关切,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在厂区内外设立了12个环境监测点,24小时不间断监测周边环境,监测数据每分钟更新。同时,这些监测数据与辽宁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信息实时共享,有效加强核电站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和权威性。
技术人员点击核电站实时站点监控系统,就可清楚看到核电站环境监测点分布情况,各监测点的气温、湿度、气压等参数实时更新,排水口等信息一览无余。其中,7个站点为核电站自身监测点,5个站点是生态环境部设立的监督性监测点,所有监测数据都会第一时间提交给上级监管部门,杜绝任何弄虚作假。
引入专业监测技术
海月水母是一种渤海湾畔的“水生土著”,这种通体绵软的海洋生物看似软弱无力,但如果大面积暴发将拥堵核电站取水口,严重影响机组冷却水供应,甚至导致机组自动跳机跳堆的情况出现。
随着核电冷源安全问题凸显,红沿河核电站针对海月水母暴发的预防打捞等问题采取了多样化措施,比如在取水口布置拦阻网、派遣专业人员打捞等,并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开展技术合作,为核电站安全运行提供专业监测技术保障。
每年3月~10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关春江都会带领团队定期来到红沿河核电站,通过卫星遥感、现场监测等方式,帮助核电站测控分析是否会出现赤潮、海月水母暴发,是否会对核电站安全生产造成生物威胁。
“核电是我国重点扶持的清洁能源产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希望能通过专业的监测技术为核电安全生产提供支持。”关春江说。
近年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完善衡量水母数量的计算模型、对水母精准称重等方式,有效提高判断水母数量的准确性,并每日汇总辽宁旅顺、盘锦等相邻海域的水母数量,分析预测近期水母变化趋势,帮助红沿河核电站平安度过水母、赤潮多发期,有效提高冷源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安全无小事,必须防患于未然。”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安全总监闫术说,“监测工作看似不是核电站主业,却是保障核电站生产安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上一篇: 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更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