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以下简称“环境商会”)主办的“2019中国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成都举办,会议以“变局与重构:再造环境产业新生态”为主题。“变革、重构、再造”无不以“变”为核心。产业换挡升级之际,究竟什么在变?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如何更深层次挖掘市场需求,突破行业痛点?
“环境产业3.0时代已经到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与之匹配的生态公共产品和市场化服务机制,只有这样,PPP模式才能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此观点成为本次会议业内人士的共识。
业绩出现好转
2002年发的《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意见》等文件发布,终结了多年来市政公用设施能否市场化的争论;2005年,市场监管真正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张悦认为,这些政策之所以能有力培育环境产业,是因为坚持市场化项目的重要核心——“一清四可”,即“边界清晰,可计量、可考核、可支付、可固化”,坚冰被破,打开了环保行业的全新局面”。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发布,各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PPP项目库。环境产业和PPP模式站在同一风口,双双迎来大发展,但PPP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短期工程化、融资债务化、边界模糊化”等“隐疾”日渐凸显。
2017年,财政部印发《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92号文”),PPP模式进入规范季。加之货币政策趋向稳健、金融“去杠杆”、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等因素影响,通过举债迅速扩大规模的发展方式“一夜爆雷”,现金流告急、市值缩水、股债双杀在去年的环保行业屡见不鲜。
今年的环保行业发展如何?环境商会执行会长、苏伊士新创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指出:“2017年底至2018年,整个环保行业一片‘哀鸿’。随着国家各项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调整,经历几个月的适应期后,行业出现好转迹象。”同时,在本次会议期间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显示,共10家公司营收过百亿,较之去年新增3家,其中,光大国际居首,启迪桑德、首创股份营收首次破百亿大关。
PPP项目边界仍不清
环境产业1.0时代,包括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公共设施发展迅速;环境产业2.0时代,主要以第三方治理模式提供环境服务。目前环境产业已步入3.0时代。如果环境产业1.0时代是特许经营模式的风靡,那以PPP模式则为3.0时代的典型符号。
财政部PPP中心推广开发部主任夏颖哲认为,“92号文对不符合规范运作要求、构成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和未按规定进行信息公开的PPP项目集中清理,清库规模约2.2万亿。92号文的发布,不是PPP项目的‘刹车’,而是初心的回归,由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市场化运作,实现平等协商、风险分担、互利共赢。”
据夏颖哲介绍,财政部在库PPP管理项目接近9000个,投资金额共13.6万亿。其中与环境相关的PPP项目占比过半,总投资约4.8万亿;已落地项目约3000个,总投资约2.9万亿。
首创股份副总经理王征戌表示,“目前绝大多数的PPP项目,招标时并不完善,存在边界不清的现象,中标后一定要先梳理项目的本质、目的、边界,与政府一同逐步完善PPP项目设计。”在夏颖哲看来,良好的PPP项目应具备较为透明的收费定价机制、稳定的现金流、合适的规模和充分的竞争社会关系。
构建合理的金融支撑体系
相较之前的“一清四可”,当下的环境产业3.0时代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
张悦认为,随着环境治理需求不断升级,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流域治理项目、城乡统筹治理等项目,边界很难清晰,收入产出也无法计量。如果这两个条件无法明确,考核会变得更困难,政府支付风险随之增大,支付意愿也会有所下降。
环境产业3.0时代需要怎样的市场化机制来匹配,北控水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光提出了“环境受益者付费”的理念。“由污染者付费向受益者付费转变,生态环境在治理、修复和提升的过程中投入巨大,离不开各方长期的运营管理维护,环境受益者为这些投入‘埋单’合情合理。”
“是否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金融体系支撑环保行业发展,比如建立以资本持有环保收益为主的基金,并由企业负责专业运营。通过商业模式的重构,给环境产业再出发的机会。”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勇刚在论坛上说道。
李勇刚补充道:“良好的市场化机制,需具备科学的公共服务的准入机制、付费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经历2018年的洗礼,面对环境的变化,产业需要冷静期,也是企业的自省期。”
夏颖哲表示:“如何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成市场化机制?如何统筹土地资源?如何实现其他资源的带动效应?如何发挥产业链作用,让参与方得到合理的收益?目前正在研究的EOD模式,就是以环境驱动发展的新尝试。”(■本报实习记者赵紫原)
上一篇: 海阳核电一期工程顺利通过项目档案预验收
下一篇: 乌克兰今冬储气量或突破200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