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海南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
扎根这片热土的海口电网人在南方电网公司引领下,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范例,书写了央企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对南方电网海南海口供电局来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海口电网提升供电保障和抗灾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启动智能电网综合示范省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
8月5日,南方电网海南海口供电局召开2019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更好地推进下半年工作。
上半年,海口供电局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客户平均停电时间4.98小时/户,同比下降0.17小时/户;供电可靠性数据准确率大幅提升22.74%。
“三年行动计划”:
电网建设驶入快车道
时间回到2017年9月6日,在海南省政府审议通过《海南省提升电网供电保障和抗灾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后,海口市政府召开会议。海口正式启动电网供电保障和抗灾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海口电网“脱胎换骨”的大行动开始驶入快车道。
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在整个大行动中举足轻重,50亿元的“三年行动计划”投资约占全省投资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海口电网“十三五”原规划投资规模的5年总和。
“电网建设逐年刷新记录。”海口供电局建管中心主任张伟参与了海口电网三年以来的发展建设,目睹了一座座变电站、一基基铁塔拔地而起。谈到电网“三年行动计划”,他自豪地说:“2018年,我们建成投产220千伏江东输变电工程及625个配网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受阻多年的永玉二回、东山至永发线路工程等历史遗留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电网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海口供电局以海南建设智能电网为契机,高标准开展“十四五”配电网规划、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加强配网网架、提升自动化水平,采用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先进技术,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资源能力,促进社会能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重点研究“电网智能化、企业数字化”过程中,“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应用,努力将海口江东新区打造为近零碳智慧新城和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
面对“三年行动计划”进入决胜冲刺阶段,海口供电局坚持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进电网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投产数再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海口铁桥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项目及256个配网项目,停工3年的永玉二回线路工程全面复工,受阻近1年的甲子110千伏升压线路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碧波环绕的海南,无数座高楼大厦正拔地而起,城市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海口电网人牢记使命、服务大局,在新时代续写华彩篇章。
精准服务:
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
海南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参与。
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发展企业、培育企业,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更需要电力的支撑和保障。海口供电局高度重视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持续精简企业办电流程,努力减少办电成本,有效提升服务便捷性、精准性。
为了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海口供电局推行200千伏安及以下小微企业低压供电。原先100—200千伏安报装用电的小微企业,需自行安装专用变压器;现在无需再建设,直接通过低压线路接入附近公共变压器,大幅减少客户接电成本。
位于琼山区的海南望江楼实业有限公司是首批享受到此项服务举措的小微企业之一。安装一个100千伏安专用变压器的成本从10万元到15万元不等,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资金。得知酒店用电可以直接低压接入,不用自己花钱买变压器,该酒店负责人潘美旭兴奋不已:“节省了一笔接电费用,减轻了企业负担,这是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措施。”据了解,从申请用电报装后3天,潘美旭的酒店就顺利通电了。
低压接入对于电网的配网规划是很大的考验,要根据供电区域的负荷承载能力逐步推行。目前,海口供电局已经提前细致摸排供电能力不足区域,适度超前规划配网建设,以满足当地小微企业远期发展需求。
服务无止境。为大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海口供电局通过党建与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供电服务工作。该局将立足党委、党支部、领导干部和党员定位,充分发挥各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同时,以加强考核为载体,倒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深度融合。
面对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展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测评,海口供电局提前谋划推动,实现高压单电源客户、低压非居民客户、低压居民客户、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均大幅缩减30%以上,率先在全省成立用电报装部。成立以来完成63个业扩项目全流程上门服务,实现客户“一次都不跑”。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今年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年。海口电网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林秀南 特约记者杨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