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上了天然气,烧水做饭没有了烟熏火燎,要是还像原来烧牛粪、烧煤,家里哪有这么干净。”24日清晨,家住长江源村的更尕南杰一边烧开水一边告诉记者。
更尕南杰的家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个生态移民定居点。
地处青海省的三江源区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遗传基因库之一。但前几年由于垃圾数量的增多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
2014年青海省“清洁工程”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和二期工程的启动,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确定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州21县和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逐步铺开。
“我们从山上下来,就是为了保护长江源头,到了这里我们每家还是有草原管护员,每个月都要回山上巡护、捡垃圾。 ”更尕南杰说。
在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民众自觉地将垃圾投放到路边的垃圾桶,县城一片整洁。
2018年,杂多县正式投入使用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设备,集中起来的垃圾进行分类后,由热解消纳系统内处理,产生的废气经过烟气净化系统净化达标后排放,最终对热解后剩余灰渣进行填埋处理,通过该设备热解后垃圾减容率可达到95%左右。
在该县夏果滩社区、吉乃滩社区,“垃圾不落地、出户即分类”是当地民众的习惯,他们率先实施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收效良好,并已在其他社区全面推行。
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的“垃圾换文具点”曾是学生们最乐意去的地方,在这里10个塑料瓶可换一根中性笔,两斤废纸可兑换一支钢笔……
从2015年开始,杂多县率先在青海省内将环保教育纳入课堂,如今这些教育正在逐渐显现效果,圾越来越少,学生们也养成主动捡拾垃圾的习惯,“垃圾兑换点”已“举步维艰”。
通过5年来对村庄、牧场、庭院、水源等实施“清洁工程”,三江源区的106万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现在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山绿了、水清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更尕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