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万桶原油、全球日产量的5%——这是9月14日沙特阿拉伯油田遇袭所削减的产能,这些损失在月底前恐怕还无法完全恢复。
据《华尔街日报》22日报道,为稳定供应与恢复产出,沙特正设法从伊拉克等石油生产国手中获取原油与其他石油产品,沙特国家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也正打算高价采购石油加工设施的零部件与维修服务。
上周,沙特能源大臣曾表示,该国的石油产量将在9月底完全恢复,阿美石油公司高管也曾承诺最多需要10周,但部分沙特官员与石油承包公司指出,完全恢复生产可能需要好几个月。
中东地区向来是全球的“油库”。根据英国石油(BP)集团今年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截至2018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3万亿桶,中东国家石油探明储量就占48.3%。然而,作为中东地区石油储量最多(2977亿桶,17.2%),而且还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可观备用日产能(227万桶)的国家,沙特仍难以迅速地从一场飞来横祸中调整过来。
随着中东地缘政治局势持续动荡,该地区的石油供应仍有可能面临类似的打击,危及全球原油市场稳定。信息分析咨询公司IHS Markit指出,如果在30至120天内,全球原油产量减损超过1.5至3亿桶,市场就需要寻求额外手段以填补供应空白——比如释放战略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是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由于部分国家在1973年10月的阿以战争中支持以色列,包括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和沙特在内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拒绝向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葡萄牙、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前身)、南非等国出口石油。
尽管战争仅持续了短短三周,但禁运直至次年3月才被解除,全球油价也在这五个月内翻了两番,从每桶约3美元飙升至近12美元。
为应对此次能源危机、预防下一次石油供应异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74年新设国际能源署,并要求成员国持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库存,美国也在1975年通过了其《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案》,确立了战略石油储备。
《华尔街日报》援引国际能源署、IHS Markit、能源情报公司Kpler的数据称,目前,经合组织36个成员国共持有约15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其中美国的数目最多,达6.448亿桶,存放于得克萨斯州与路易斯安那州地下约610米的人造盐洞里,按2018年美国人日均使用2050万桶石油计算,可供美国使用31天。
日本、德国、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都超过了一亿桶,分别达3.21亿、1.77亿与1.13亿,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的2018年日均使用水平计算,均可供这些国家使用至少70天。沙特本身也储备有约1.2亿桶石油,其中8000万桶存放在国内,可用于出口,另外4000万桶则存放在日本、荷兰、埃及等地。
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底发布的最新数据,至2017年年中,中国已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储备原油3773万吨,按2017年进口原油4.2亿吨及表观消费量6.1亿吨计算,相当于33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与23天的使用量。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中国将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
尽管沙特完全恢复石油生产可能需要数月,但国际能源署已于18日表示,从当前的市场供应来看,现在没有必要释放应急石油储备。
国际能源署有权调配各成员的石油储备。2011年6月,为稳定利比亚内战给全球石油供应造成的波动,该机构曾释放约6000万桶石油。此次沙特油田遇袭虽减损了5%的全球日产量,但该机构通常建议成员国在全球日产量减损达7%时释放石油储备。
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已授权国家“在必要时”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不过美国能源部长佩里已表示,现在谈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为时尚早”,虽然油价因袭击事件飙升,但目前市场上仍有相当可观的石油储量。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美国仅在1991年海湾战争、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11年利比亚内战时期启用过战略石油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