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福建省龙岩市政府网站公告了永定区对2016年至2017年度依法关闭并通过省级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验收组验收的15家煤矿企业。
永定区煤管局局长卢定生表示,经过一系列兼并重组以及煤炭去产能工作,目前永定区只剩下6家有证煤矿企业。
本报曾于2014年1月8日刊发题为《福建永定县近千挖煤人转行》的报道(2014年12月,永定撤县改区),其中提到,“2012年底,永定县煤矿企业保有量48家,经过第一轮兼并重组工作,还有34家煤矿企业……计划到2015年底,全县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14家以内”。
从48家到34家,再到如今的6家,福建永定区是怎样做到的?
让“煤老板”变股东
永定区是福建省第二大矿区,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全区煤炭储量约5.2亿吨。据永定区煤管局副局长吴福宏介绍,该区煤炭年产量最多时曾达到413万吨。
张崇杰是永定区高陂镇的一名“煤老板”。1997年,他靠着煤炭起家,一干就是十几年。2013年1月,龙岩市发布《关于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张崇杰的煤矿被列入了兼并范围。
收到消息的张崇杰急了:“这不是要断我生路吗?我们一大家子,都指着煤矿生活。”
永定区煤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小煤矿前途堪忧,煤矿兼并后,他能成为大企业的股东之一,收益不会比自己经营时差。
张崇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觉得一身轻松:“比起‘煤老板’,我更喜欢股东这个称呼。”
如今,站在昔日的煤矿前,张崇杰看到树木郁郁葱葱,运煤的长长“黑路”也被铺上了“绿毯”。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青山变黑了。现在我们算是将功补过,希望子孙后代还能看到一片青山。”
政策推动 矿主转型
目前,永定区煤矿企业数量降至6家,设计年产量135万吨。“煤老板”除了当股东,更多的是选择转型。
永定区副区长卢文阶说,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永定区政府积极做好煤矿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的思想工作,并在争取国家和省级奖补政策的同时,建立煤矿关闭退出奖补机制,按照省级补助标准1︰1的比例给予配套补助奖励,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对每处关闭的煤矿,该区都给予120万元的补助。
早期转型进入房地产领域的“煤老板”赖文昌表示,资源有限,发展无限,大家都在寻找更好的出路。
永定区还有不少“煤老板”改行从事农业。培丰镇的简光星,在福能矿山公园周边办起葡萄观光园;坎市镇新罗村的林松志,利用关闭的矿区干起了农家乐;抚市镇中湖村的曾繁金等人把目光瞄准了山地开发,走上了二次创业之路。
原枫林煤矿法人代表、现枫林村村委会主任严德钦,离开煤炭行业后,回村办起家庭农场,先后种植百香果、树葡萄、茂谷柑等共100多亩,通过出售果实、树苗等,年利润20多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有30多户煤农搞起了水果种植。
严德钦在枫林村发起“福建省矿区修复转型生态旅游示范镇暨推进老区矿区修复转型生态旅游首个示范村”项目,探索出一条可供其他地区复制推广的示范性矿区修复转型及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2015年5月成立的龙岩市万花园林公司,如今已被打造成300亩的农业(花卉)生产基地,主打产品是蝴蝶兰,年产量占全省市场份额的20%以上。
政府引导 工人转行
福建省提出今年年底前基本淘汰退出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
永定区今年1月关闭了16处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提前一年淘汰退出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
永定区的煤矿有2/3是私营煤矿,鼎盛时期,来自四川、江西等地的创业者拖家带口涌进永定区“挖煤”。随着煤矿的陆续关闭,外地民工带着子女“打道回府”,本地煤矿工人则在政府的引导下转行。
据永定区龙潭镇上西小学校长卢祥灿介绍,以前该校有600多名学生,其中有400多名是外地民工的子女。今年开学时,已经没有外地学生了。
高陂镇黄田山上一度矿井密布,无证煤矿最多时达到130多处。如今,黄田山上已看不到矿井,山下占地2000多亩的汽车产业城正在崛起。产业城内,60多家企业需要招工,永定区政府每年都推荐不少煤矿工人进厂务工。
“收入比在煤矿时是减少了,但工作轻松多了,每天都能睡个踏实觉。”现在是新龙马汽车公司电焊车间工人的姜洪成说。
原鑫源煤矿的“煤老板”苏智斌表示,当年煤矿关闭后,他建立了福建恒龙新型建材公司,利用煤矸石作原材料,生产新型环保建材。该公司从业员工390多人,大部分是煤矿工人。“煤矿工人更能吃苦,也更懂得安全的重要性。”苏智斌说。
龙潭镇镇长吴才开介绍,目前,全镇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700多人,人均月薪3000多元。为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能更好地找到工作,龙潭镇开展家居保洁、母婴护理、家电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该镇共开展各类培训8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
上一篇: 英国海上风电电价为何能屡创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