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东佳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德控股)董事长刘勇备受“折磨”的是,创业过程中,因为融资需要抵押物,他的房子一直抵押在银行,“可房子数量有限,远跟不上企业发展所需”。如今,他的烦恼有了新的解决办法。
近日,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支持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标志着我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落地。自此,广州开发区已探索形成贯穿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质押融资—投资基金—融资租赁—证券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供应链。今年3月,“广州开发区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第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和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知识产权成企业走出去的“武器”
位于广州开发区内的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信通信)是一家名副其实的“专利大户”,截至目前拥有国内外专利申请3800余项,授权2100余件,其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如果时光回到13年前,情况并非如此。2006年,德美两家国际巨头公司联手,就其拥有的电调天线系列专利,对京信通信的电调天线提出了专利侵权诉讼。
“这两家合计占全球市场80%的份额。按照通信行业的专利许可费的低位数1%计,我们每年需要向两家专利权人支付超过5000万人民币。”京信通信副总裁李学锋意识到,“知识产权问题不解决,产品就走不出国门。”
历经10年,付出千万元,京信通信最终在这场诉讼中大获全胜。李学锋说,自那场诉讼案结束后,国产天线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从15%上升到目前的85%左右。
如今在广州开发区的企业中,像京信通信一样,重视专利创造已蔚然成风。为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体系,2017年,广州开发区推出了知识产权“美玉10条”;2018年,修订颁布了《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年间,广州开发区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6万件,专利授权量超过3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06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3件。
超90家企业借知识产权“掘金”
采访中,很多企业都提到同一个问题: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在初创阶段研发投入较大,特别是在专利技术尚未转化成商品进入市场时,常常因缺少资金周转和支持,造成优质项目夭折。
“我们一直探索和实践如何最大化实现‘知本’变‘资本’,帮助民营中小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广州市黄埔区副区长刘石说。
广州开发区大力培育和引导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场,尤其是引进规模6亿元的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设立规模6500万元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组建2亿元广州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投资基金,设立2000万元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有效加速了知识产权市场流转和价值实现。
2017年,在广州市和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安凯(广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成功通过建设银行落地了第一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约5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投入企业的持续研发。直至目前,公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接近2000万元人民币。
3年来,广州开发区专利权质押融资额近20亿元,居全市首位,其中2018年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的企业超过了90家。
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
广州开发区近日发行的我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以民营中小科技企业专利权许可费用作为基础资产,选取佳德控股、华银医学等11家广州开发区内的民营中小科技型企业作为底层专利企业,底层资产包括103件发明专利、37件实用新型专利,发行规模为3.01亿元人民币,债项评级达到AAA级。
“基础资产全部为企业核心专利。103件发明专利和37件实用新型专利均运用在企业在售产品上,通过专利权许可方式形成了预期收益现金流,以专利运营方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刘石表示。通过该产品,每家企业有望获得300万至450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融资款项,且贷款期限为3—5年。
威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创)是首批参与“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的企业。威创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如西表示,作为一家轻资产运营公司,可用来作为贷款担保的固定资产少之又少,并且银行所给的贷款授信额度少,还款时间短,利息高。
此次,威创拿出22件发明专利进行专利许可,融资到4500万元,是首批试点企业中融资最高的。卢如西说:“这不仅扩宽了企业多元化融资方式,肯定了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更有助于企业专注研发。”
广州华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春波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借贷融资的逻辑,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本报记者 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