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70年来,我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6倍,年均增长11%。
9月20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工信部部长苗圩用五个关键词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发展的成就和亮点:第一制造大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苗圩强调,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第一制造大国
70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9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2007年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了20万亿元,2018年突破了30万亿元。
苗圩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以钢铁为例,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只占当年世界产钢量的0.1%,1958年“大跃进”时期,我们还在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到了2018年,我国钢产量已经超过9亿吨,增长数千倍,长期占据世界钢铁半壁江山。
2018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了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据全球第一。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郑煤机(6.230, 0.00, 0.00%)”)考察调研。习近平指出,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自力更生是我们奋斗的基点。
习近平强调,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郑煤机董事长焦承尧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现有两大主业都是制造业,长期钻研精益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要借鉴德国博世的工业4.0技术,从局部改造到构建完整的智能化生产系统,打造智能工厂,带动生产管理、技术工艺、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升级。
完整的工业体系
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
2018年,原煤产量36.8亿吨,比1949年增长115倍;粗钢产量9.3亿吨,增长5799倍;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平板玻璃8.7亿重量箱,增长803倍;化肥产量5424.4万吨,增长9040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指出:“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能把种出来的粮食磨成面粉外,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而今,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约971倍,年均增长11%。
苗圩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的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了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我国传统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如水泥行业2012年底前基本淘汰了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基本全覆盖。截至2017年,中国拥有1715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日产万吨的生产线有13条。
煤炭行业1997年就开始整顿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2017年,大型煤矿企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6%,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54%。
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从主要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电解铝技术输出国外的转变,落后的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已经全部淘汰,中厚板高端航空铝材已用于大飞机和军工等领域,高铁用铝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新兴产业也不断加快孕育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结构是以钢铁、建材、农副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8.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5和1.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3.9%和32.9%。
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传统产业对经济的下行压力已经被加速释放,在改革的推动下新动能有望加速礴发而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
工业通信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十八大之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在主要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列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一批以华为、中车等企业为代表的领军制造企业。
以移动通信产业为例,我国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强力牵引下,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成为促进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由2004年的0.56%提高到去年的1.06%。
研发成果日益丰硕,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93.4万件,比2004年增长29.8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仅排在美国之后。
高铁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闪亮名片。经过三十多年的前期研究和十多年大规模建设积累的经验,中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铁四院副总工程师郭志勇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高铁已形成包含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动车组技术、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牵引供电技术、运营管理技术、安全监控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七大系统的完整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完全掌握了不同速度等级的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技术,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两化深度融合
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截止到2019年6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就是用数字化的工具去搞研发设计,达到了69.3%;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像生产线上用的数控机床,这个比例达到了49.5%。同时,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了35.3%、25.3%和8.1%。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50家,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了59万台。2018年,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了31.3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通信业也发生了沧桑巨变。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生活方面,解决了覆盖少、网速慢、资费贵这三大难题,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覆盖少的难题,70年来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约1/5,但是4G的基站数量占到全球4G基站数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平均每个人享受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光缆的长度超过了4500万公里,电话用户的总规模达到了17亿户,互联网宽带的接入用户也达到4.4亿户,网民数量有8.54亿。同时,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等政策,让边远地区的老百姓(75.360,0.00, 0.00%)也能和全国人民一样共享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成果。
针对网速慢的问题,积极推进宽带中国的建设和网络的提速降费,2014年以来,我国固定和移动宽带平均下载的速率都提升了近7倍,短短的几年时间提升了7倍。大力推进光纤到户,现在光纤进户的比例达到了91%,100兆以上的用户数占比达到了79.4%,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针对资费贵的问题,取消了用户手机国内电话的长途费用、漫游的通话费、流量漫游费,与五年前相比,固定网络和手机上网流量的资费水平降幅都超过了90%,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世界同步,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做到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甚至局部有领先的态势。
新业态新模式在不断涌现,信息通信业在建成世界级的网络之后也诞生了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世界级的企业,催生了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同时,像自动驾驶、智能家电、VR/AR、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是方兴未艾。
作为全球最繁荣的信息通信市场,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了移动通信的转售、宽带网的接入服务和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共享发展的机遇,逐步地提升电信领域对外开放的水平。在引进来的同时,贯彻落实“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正在继陆路、海运和航空之后成为另一条连接中外的信息丝绸之路。
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7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将会面临更多机会、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在了更高的位置,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苗圩表示,实际上,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有高度关联性的,99%的中小企业如果按照资本的性质,应该是民营企业。同样,民营企业当中99%是以中小企业的形态体现出来的。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动改革创新,加大扶持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再比如,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另外,政府通过“放管服”改革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松绑,财税金融的支持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推进双创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登记的企业数达到了1.94万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
苗圩介绍,作为国务院负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工信部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从四个方面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地落实。
第一,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账款工作。今年,我们要完成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账款一半以上的目标任务。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建立起长效机制,防止前清后欠、边清边欠。
第二,推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将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扩大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同时还要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推动建立政、银、企风险分担机制,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开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信息化推进工程这两大工程,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同时,深化中小企业国际上多边和双边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提高中小企业服务实效。优化国家中小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让更多中小企业及时了解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信息。同时,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作用。
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减税降费可以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给企业真金白银的实惠。在目前消费市场相对乏力、外部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背景下,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对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