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这里瓜果甜又甜,这里煤铁金银遍地藏。这里与8个中国邻国接壤,有5600公里国境线、17个国家一级口岸。这里是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古丝绸之路带来了千年的繁华与兴盛,东西方文明交汇激荡,书写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这里更是中国的能源资源中心。全国40%的煤炭,39%的天然气,36%的石油,蕴藏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
新疆的发展,与能源开发密不可分,资源转化的途径和思路一直是解决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的关键。
“新疆资源丰富,但距离中、东部负荷中心千里之遥,依靠公路、铁路,不仅运力不足、运费成本高,而且直接输煤的经济附加值也比较低。”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指出,“变输煤为输电,把新疆的资源转换成电力,走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和全国大范围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之路,这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出路。”实现新疆能源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推动疆电大规模外送,正是国家及国家电网公司的重大能源战略,也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要求。
新疆在2007年实现了220千伏电网联网。但是,新疆电网仍是孤网运行。由于电网东西、南北跨度均超过2000公里,220千伏电网网架结构无法满足地区间大功率送电的需要以及大容量电厂、大型火电和清洁能源基地的接入及送出需要。
同年8月25日,在自治区与国家电网公司就新疆电网“十一五”发展会谈纪要落实情况座谈会上,新疆自治区政府提出,希望加快新疆750千伏电网建设步伐和与西北电网联网步伐,通过建设750千伏电网和特高压直流工程,实现新疆电力“网对网”规模外送。
2010年11月3日,750千伏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一通道建成投运,这条21世纪“电力丝绸之路”,让新疆告别了孤网运行的历史,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伟大跨越。丰富的电力资源第一次跨越天山,走进内地,参与全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疆电外送的大幕从此拉开,几代电力人盼望已久的“西电东送”梦成为现实,新疆电网正式进入了大电网和超高压时代。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一通道在投运当年便发挥了巨大作用,输送新疆外送电量31.5亿千瓦时、甘肃风电5.2亿千瓦时,有力缓解了西北部分省(区)因电煤紧张出现的局部、季节性缺电。但是,要使新疆彻底摆脱“能源孤岛”的困局,仅仅将新疆电网与内地联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更宽、更高速的通道,那就是特高压。”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说,借助特高压之力,疆电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外送,新疆也将从能源产业中低附加值的原料供给方,跃升为经济附加值最高的能源生产与配送方。
2013年6月和2014年1月,750千伏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和新疆首条特高压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先后建成投运,带给新疆新的历史机遇。
“特高压工程革新了疆电外送依赖西北电网的传统模式。”哈密地区发改委副主任赵宪刚说,“直接连通供需双方,让西部边疆和中原大地拥有了能源‘直通车’,体现了新疆优势资源就地转化、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发展思路。”
疆电外送有了高速路,其效益显而易见。2012年,疆电外送一通道外送电量32.81亿千瓦时;2013年,疆电外送一、二通道外送电量65.3亿千瓦时。2014年2月,国网新疆电力公司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交易平台成功签订了126亿千瓦时跨区交易电量,其中123亿千瓦时的电量通过哈密南—郑州特高压输电工程送往郑州。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一个“点对点”的直通通道,把新疆丰富的煤炭和风光资源就地转化成电力输送到内地负荷中心,真正实现了“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
截至2014年年底,疆电外送累计达到306.9861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外送电量达到271.2975亿千瓦时,相当于外送煤炭(折合标煤)938.6万吨,新疆跨入了大规模特高压疆电外送时代。
同时,疆电外送对新疆经济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据测算,疆电外送能力按规划将达到3000万千瓦,这将直接和间接增加投资1.2万亿元,解决近6万人的就业,给新疆年增加近300亿元的收益。
如今,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新疆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着更宏伟的蓝图。打造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向国内国外输出更多的电力资源,新疆需要更坚强的配套电网支撑。新疆已经启动750千伏主网架建设,建成后750千伏电网将覆盖南北疆所有重点区域,在“内供”和“外送”方面都能够发挥明显作用,不仅可以加强疆内电网间联系,提高能源基地向主网输电能力,而且将极大提升疆电外送和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