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以“创新推动能源革命”为主题,由中国改革报社《能源发展》周刊主办、北京国发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家能源局和上海、黑龙江等地方政府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500余人围绕能源创新与变革,展开深层次探讨。
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平价化进程,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持续向前发展,是当下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郑声安指出,当前,以解决资源环境挑战、从根本上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已经启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成为实现低碳能源转型的关键。
提质增效持续突破
随着风电、光伏行业即将迎来平价上网时代,可再生能源提质增效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郑声安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开发利用成本持续下降,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其中,在风电领域,陆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居全球第三。
对于光伏行业,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介绍,今年1-10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761万千瓦,累计装机1.92亿千瓦。“目前在太阳能资源较好、具备接网和消纳条件地区的部分光伏电站可以实现去补贴,”她表示,降低技术成本和非技术成本是实现全面平价的两个抓手,缺一不可。
除风电、光伏外,光热发电作为集发电和储能于一身、调节特性良好的可再生能源,目前也取得了较大突破。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副院长孙锐介绍,当前,光热发电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设备和材料等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部分企业成功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光热发电项目的建设中。他表示,聚光储热发电是实现我国能源转型的新途径,在消化我国煤电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谈及可再生能源的长远发展,时璟丽认为,“十四五”将是可再生能源进入后补贴的时代,同时也是可再生能源更多从应用模式、商业模式、体制机制上直接融入电力系统时期,更是为其后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打下重要基础的关键阶段。她提出要探索建立多元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
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应用模式”,目前在城市的绿色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张家口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到长治市能源创业创新产业园,都是多种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而以往被称作“煤都”的大同市,也在这一转型思路下成为能源革命的“排头兵”。
“大同‘风大光足’,新能源资源丰富,目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能源装机45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的32.2%,”大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建军表示,将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对标国家战略制定大同能源革命时间表和路线图,未来的大同,积极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融合发展稳步推进
当前,能源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正在形成,智慧能源、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逐渐提上日程,成为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同时,能源结构的加速优化升级,清洁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也对能源的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柴高峰表示,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的大幅提升,将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整合源网荷储调节资源、满足互动需求、提质增效、塑造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柴高峰看来,未来,电力供需双向互动将广泛存在。一方面,电力市场化改革、智能电网建设、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促进互动方式多样化、互动程度深入化;另一方面,需求响应进一步扩大范围,需求侧竞价将大规模展开,用电权交易、负荷调度、含分布式电源的调度将逐步试点、稳步推进;此外,随着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快速发展,用电将呈现发电主体与电力用户融合交互的特点。
能源与新兴领域融合发展的布局,在业内已有诸多尝试,作为大型能源央企,中国电建已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四年多的探索。据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姚强介绍,中国电建为积极响应国家能源革命战略和大数据战略,于2014年正式启动《全球可再生能源数据库与规划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工作,尝试探索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助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创新模式。
姚强指出,该平台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链的一体化优势,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遥感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全球可再生能源数据库,将重点解决全球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他进一步表示,“‘信息化工作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的丰富数据,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服务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
氢能产业初露峥嵘
今年以来,被誉为“终极能源”的氢能在业内备受关注。“氢能是未来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能源供给系统的重要载体,”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于士和指出,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发展氢能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对新时代能源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连荣认为,未来能源将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电氢体系,其中,终端能源将以电能和氢能为主。他表示,氢能产业当前的任务是打造中国的氢能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中国的氢能产业链,催生中国氢能经济的规模发展。
对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兴业务研究与规划专家邢璐表示认同,他指出,氢能发展是大势所趋,氢能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过剩时转化为其它能量介质储存,在长周期、大规模储能方面独具优势,并且使用广泛灵活,既可以重新发电并入电网,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移到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能源系统的弹性和安全性。
“2019年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肖芳锋指出,“总体上看,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示范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将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他认为,氢能行业目前面临几个主要的问题,如技术、性能指标有待提升等。
对于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李连荣认为,国家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关键技术积累较少,政策、法规、标准不完善,行业秩序未建立,是主要的几个方面。他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其次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应用支持力度;同时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指导意见,形成宏观政策法规文件。
在邢璐看来,氢能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能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催生新产业链,对促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能源技术变革和能源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需要立足全局,谋划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