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生态先行,这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全新理念。2019年12月28日,由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办的“聚焦以雄安新区为重点的绿色发展促进——第12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会上,业内人士围绕雄安新区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展开讨论。
打造全国首个“无烟城”
2018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批复:建设绿色低碳之城、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这座“未来之城”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入实质建设阶段。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曾公开表示,未来雄安新区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终端能源消费全部为清洁能源。
清洁供暖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发力点之一。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底,雄安新区雄县和容城供暖面积达700万平方米,两县城区基本实现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雄县大营村等10个自然村完成地热代煤改造。同时,今冬取暖季雄安新区共17万农村用户用上了天然气。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上寄予充分肯定:“雄安新区的供热方案做得很不错,我去过一次雄县,放眼望去看不到一座大烟囱,利用地热冬天供热夏天供冷,替代散烧煤,做到了低碳绿色。”
2019年4月2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雄安新区名列其中。
有业内人士预测,雄安新区将被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全域全时段使用清洁电力的城市。
2019年6月4日,雄安—石家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完成72小时试运行,首条服务雄安新区的特高压工程建成正式投运。同时,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正加快建设,将进一步提高雄安新区用电的清洁化水平。
继成功打造全国首个“无烟城”模式后,一条经验可复制、技术可推广的100%清洁能源之路正在雄安新区构建。
跨界融合再创绿色价值
《纲要》提出,按照绿色、智能、创新要求,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使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换言之,雄安新区成为各项新技术、新理念的“试验田”和聚集地。
杜祥琬表示,雄安新区的能源供给只有地热还不够,能否把屋顶光伏也做起来?建筑光伏也可作为发展方向之一,“作能源的产销者”这个概念应该在雄安推广。
作为建筑节能最重要的应用形式之一,光伏建筑一体化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资料显示,未来4—5年,城市光电建筑应用面积将达17.9亿平米,预计每年可发电约615亿度,相当于多种植29亿棵树。
方兴未艾的综合能源服务也将在雄安新区大展身手。2019年3月,中国雄安集团官网发布《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综合能源工程前期技术咨询服务单位比选公告》,容东片区综合能源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不含电力投资)。
在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看来,目前,综合能源服务真正落地实施的项目并不多,究其原因,行业对综合能源服务的理解不一样,电力企业认为综合能源服务应以电力为中心,燃气企业表示综合能源服务应以城市燃气为中心。
为此,张玉清建议,雄安新区的综合能源服务应跨界融合。“以什么为中心并不重要,应根据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模式,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家发改委原气候司巡视员谢极也认为“跨界融合”在雄安新区“无废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现在城镇垃圾处理都‘各自为政’,能否规划一个园区统筹处理?作为全国的示范试点,很多处理技术也能产生最优组合效益。”
环保产业定位需理清
新能源的大量应用、分布式的规划布局以及智慧能源的多样利用,正从图纸走向现实。
政策引导下,一些能源企业已纷纷入驻雄安新区。早在2017年9月,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消息称,有10家能源企业获批在新区设立分公司,大唐集团、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国石化等在雄安新区共同展望未来黑科技。
雄安的历史使命,就是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雄安新区目前的“能源模板”能否向全国推广。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认为,首先要明确“绿色低碳”在雄安新区发展中的定位。“雄安新区要实现绿色发展,相关产业怎么定位?绿色技术作为支柱产业,还是为了达到绿色低碳的指标,直接使用相关的技术产品。“如果引进产业培育发展,那要建设相关的产业园区;如果直接使用现成的技术,国内外技术直接招标,好中选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季晓南表示,上述“绿色路线”关系到“雄安经验”的普及率。“以新兴环保技术为例,成本普遍偏高,如果直接招标引进,雄安新区的财政可支撑,其他地区未必能做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雄安模式”尚在起步阶段,向全国推广还有很长的一条路,关键看目前“雄安模式”为全国输出了什么理念。(■本报实习记者 赵紫原)
上一篇: 液氢:能“上天”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