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煤炭行业的欠款高达3800亿元以上,很多企业在实现产品销售的同时,煤炭欠款却大幅上升。资金紧张,已经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以降薪、减员、压缩成本为手段,应对现金紧张,但这些方法,效果不佳,煤矿生产由于钢性成本的存在,不从根本上改变,小打小闹,解决不了现金紧张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市场,可能还没有到“深度极寒”的地步,未来的市场仍有下行的可能,那么现金流,有可能成为制约煤炭企业生存的一道坎。
看看我们的煤炭销售情况,前8个月煤炭产量24.1亿吨,同比下降4.8%,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部分大型煤炭企业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还在增产,于是,煤炭销售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占领了市场,冻结了资金;销售了产品,沉淀了现金。这就是煤炭企业的现状。
如何合理调整市场布局与货款回收的关系,这是一个让人头痛的课题,也是煤炭企业决策层必须面对的问题。要维护煤矿的基本再生产,煤炭企业的选择确实很难:停产停不下来,生产又要以亏损为代价、市场还不能丢、职工的基本工资还要发放、转型也不是马上见效,但这个时候更要注重现金流的多少。全行业3800亿元,按前8个月产量计算,吨煤欠款140元,我们每卖一吨煤,用户就欠款140元,有的煤矿煤价都达不到也就 200元/吨左右。煤炭行业在大打价格战的同时,高额的欠款正在侵蚀着煤炭行业微薄的利润、加重亏损的程度。市场的严峻性和问题的严酷性可见一斑。
如何调整市场布局与货款回收的关系?占领市场、失去现金?还是积累货款,稳定现有市场?这是摆在煤炭企业面前艰难的选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适当扩充销售群体,重新定位煤炭消费层次,民企和国企应一视同仁。煤企很多用户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用户,主要包括大型钢厂和焦化厂、电厂等,一般采取先拉煤后付款的方式,欠款增加也主要是这部分用户。目前,市场变化,煤企销售的主要群体仍然是这部分用户,主要原因是煤企认为大型国有企业风险较小。事实上并非如此,笔者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调查,效益好的恰恰是民营企业,现金流充实的也是民营企业。大山东市场一家500万吨的钢铁产能的民营钢厂,半年利润3.0亿元以上,而大型国有钢厂亏损在6亿元以上。300万吨的焦化厂,民营企业基本赢亏平衡,而大型国有企业焦化厂亏损在1.0亿元以上。看看谁的风险大,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在煤炭销售策略上,民企和国企应该视为同一市场消费群体。让一个国有企业欠款1亿元以上,每年的利润缺失少说也得700万元以上。
二是大力增加预付煤款销售,充实企业现金流。煤炭市场低迷,还要预付煤款能做到吗?看看神华和兖矿的做法,就知道不仅可能做到而且降低了风险。动力煤为主的神华和精煤为主的兖矿集团,应该是现金为王的典型代表。这两个企业虽然煤炭品种不同,下游用户不同,销售区域不同,但在销售策略上有着些许相同之处,价格调整快速、紧跟张市场步伐,宁可价格低也坚持预付煤款。但很多煤企跟神华和兖矿做法完全不同,他们只对几家小用户执行预付煤款政策,对大型用户仍然是先发煤后付款的政策。与其让用户欠着,还不如重新布局一下市场结构,增加部分预付煤款的用户,在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增加企业的现金流。
三是采取资本运作方式,加大清欠力度。其实对于高额欠款,确实还款无望的可以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如对部分上市公司的用户,以债转股的方式,把债权转成股权,既能享受公司的利润分配,又可以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这样做最起码能够掌握公司的经济运行状况。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中介如账务公司进行清欠,目前部分账务公司资金比较充溢,也有意愿参与清欠,但企业肯定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目前,一般清欠收费是按清债数额的15%左右的比例提取费用。从表面上看这个费用不低,但与每年欠款所损失的利息相比,并不算高。其实,很多国有煤炭企业总觉得这种做法有悖于企业的传统观念,这就需要煤炭企业高层决策者打破陈旧观念,创新清收陈欠管理方式。
四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加第三方现金。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市场仍处于周期性回调之中,煤炭价格仍旧在低位徘徊,难以走出单边向上的行情,而下游用户的资金也非常紧张,欠款还有增加的趋势。一味靠传统的销售方式,销售难以有效突破。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但我们必须明白,不是每个煤炭企业要自建平台,而是利用现有的社会平台实现第三方业务,如找煤网、瑞贸通等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平台已经具备资金实力,而且可以实现平台的第三方货款支付,这就可以减少资金在途时间和货款风险。尽管目前这个方面的业务量并不是很大,但煤炭企业必须以新的姿态拥抱互联网+。当然做好加号才是王道。
靠传统的观念重发运,占市场,而忽略了货款或者现金的回笼,巨额的欠款、资金的沉淀,迟早会把一些煤炭企业拖入泥潭而不可自拔。
上一篇: 美国原油出口解禁是大势所趋
下一篇: 产业前景向好 新能源建筑发展迎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