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可以在水里掬水而饮,嬉戏捕鱼,现在却臭得不敢开窗。”谈起今日“脏黑臭”的茅洲河,众多在茅洲河流域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深圳”总是痛心不已。
8月中旬,新任宝安区委书记黄敏表示,赴任宝安后,将全力做好三件大事,其中首件就是“茅洲河治理”。记者从宝安区环水局获悉,为更好地改善河流水质环境,宝安有意探索“PPP治水模式”,茅洲河也有望纳入“PPP模式”的治理范围,具体方案还在商榷之中。
“PPP模式”是当下多地盛行的“政府招标、企业维护、第三方监管”方式,即采用“公私合营方式”,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让有能力的企业参与污染治理,促进治水市场的优胜劣汰。在茅洲河治理多年推进难见实效的现实下,“PPP模式”的探索能否为“治水难”带来一些转机?这一模式又存在哪些弊端和风险?国内外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治水模式?记者采访了多方专家进行探讨。
宝安有意探索“PPP治水模式”,茅洲河有望纳入“PPP模式”的治理范围。南方日报记者何俊摄
现状
十年治理难见成效茅洲河治理任重道远
虽已入秋,宝安的天气依旧炎热。站在茅洲河边,河流的腥臭在热浪的蒸腾中异常刺鼻,令人窒息。茅洲河流域面积388.23平方公里,为深圳与东莞的界河,其中深圳境内流域面积310.85平方公里,流经光明新区、宝安区,在宝安沙井汇入珠江口伶仃洋,是深圳最大的河流。
茅洲河的污染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02年,深圳市“十五”水务发展建设规划将茅洲河和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六条河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这是深圳首次提出全面整治茅洲河。但直到2007年年中,“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才获立项。
“工业布局重是茅洲河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宝安区环水局工作人员介绍,茅洲河流经宝安和光明两区的五个街道,其中宝安的松岗、沙井、石岩3个街道的人口数近200万,生活污水产生量约47万吨/天,这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源头。同时,由于产业布局原因,这里还聚集了工业企业7430家,其中重污染235家,大部分是电镀线路板等配套生产企业,每天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
与大量的污染源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茅洲河滞后的管网建设。据统计,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每天产生污水约49.6万立方,而流域内宝安片区两座污水处理厂仅为每天30万立方的处理能力,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污水直排入河。此外,宝安区茅洲河流域现已建256公里污水管网,仅能收集18.2万立方污水、占污水排放总量的36.7%,还有31.4万立方污水直排入河,还需建设1160公里污水管网才能解决污水入河问题。
茅洲河治理还有一大难点是污泥和底泥的处理。宝安区环水局调查显示,茅洲河的底泥污染比较严重,如不进行治理,即使河流完成截污也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不黑不臭。而底泥和污泥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宝安区环水局目前正在与相关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寻求治理良方。
据介绍,目前茅洲河干流中上游段两岸截污箱涵已全部贯通。为实现2017年茅洲河中上游段达到景观水体标准的目标,宝安启动了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污水管网规划也全面提速,力争全部污水管网在2018年底能够建成。此外,宝安还加大了对中上游非法养殖、偷排漏排企业实施执法监督,并探索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排污口、河流实时监控,完善执法机制。
“随着茅洲河治理加快步伐,相信茅洲河水质整体会逐渐好转。但由于茅洲河流域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较快,流域污染整治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薄弱,现状流域内污水处理能力仍然不足,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宝安区环水局负责人如是表示。
突破
或引进“PPP模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赢”
长期以来,治水都是一项“政府工程”,政府主导,政府投入,政府承担后果。但实际上,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投入,治水都可以说是个“无底洞”——由于水体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治水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大量投入下去取得的成果也难以衡量。对于茅洲河这样污染时间长、污染程度高的河流,其治理所需要的成本投入更是无法估量。
为了更好地改善茅洲河及宝安其他河流的水质环境,今年年初,宝安区开始了对引入“PPP模式”治水的思考和讨论。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通常被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彼此之间签署合同形成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最终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通俗的讲,即是“政府向社会采购服务,让有能力的企业参与污染治理,由第三方监督治理效果。”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
“运用‘PPP模式’治水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治水的效率和效果。”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对政府而言,治水是一项非常大的投入,“PPP模式”对政府来讲,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解决管网建设不同步、运营维护不到位等问题,还能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让政府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到规划和监管上。对企业来讲,则可以有效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的积极性,让企业把物联网、污水处理、底泥修复等方面的新技术实实在在地运用到公共领域之中。
虽然有了初步的想法,但记者了解到,是否确定在宝安治水中引入这一模式、引入后如何实施等一系列细节仍然在商榷之中。
专家表示,“PPP模式”对企业而言存在着一定风险,如果企业没有对项目进行充分认证就贸然进入,一旦项目运营之后,政府的财政紧张,企业很有可能难以取得项目收益。而对政府而言,在PPP项目中,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有时很难平衡项目的公共利益与企业利润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推广‘PPP模式’的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监管程序以及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框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双方更好合作,获取互利共赢的效果。”
企业获得收益刺激当地就业
他山之石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有了运用“PPP模式”治水的成功案例。美国环境保护署曾经测算,未来20年,仅美国最大河口切萨皮克海湾流域6个州的水污染治理所需资金保守估计也要6350亿美元。而地方政府在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污染治理时能提供的财政资金有限,美国水污染治理情况很难得到根本性改观。基于此,美国联邦、州与地方政府特别鼓励开展“PPP模式”治水。
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是美国在2011年开展“PPP治水”选择的试点之一。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该州的“水污染”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保局副主任拉里˙考夫曼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新建水利基础设施30%至40%的资金来自于私营部门,而水污染防治方面所需的将近80%的资金也来自私营部门。
得益于“PPP模式”治水模式的成功,许多中小企业在治水中看到了商机,王子郡出现了大批从事污水处理与中水回收利用方面的中小企业,郡政府为这些中小企业降低了入围政府采购的门槛,还为这些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支持。几年努力下来,中小企业获得了收益,郡政府则收获了民众的信任。“民众在获得清洁水源的同时,还收获到了意外之喜。由于私营部门的参与,当地获得了5000至1万个就业岗位,大大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增长。”考夫曼如是表示。
除美国之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城市开始在治水领域探索“PPP模式”。
宁波是全国首座导入“PPP模式”治水的城市。从2011年起,宁波开始通过“PPP模式”进行内河水质养护提升工程试点,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在此基础上,2013年,宁波又推出38条河道,共计82万平方米水域,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提升服务的模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最终有3家企业入围。根据“PPP模式”的要求,宁波内河治理前期所有资金、设备及人员管理费用的投入,全部由企业垫付。与此同时,政府引入独立第三方检测公司,在养护河道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定期采集水样向业主报告,若未达到标准,内河处即予以扣罚费用。
上一篇: 神华压缩煤炭业务“止血”
下一篇: 2015国内煤制烯烃产业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