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整个分布式能源产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能源革命到“互联网+”,包括发展智能电网、微电网示范的指导意见。从这些政策导向以及其他核心内容来看,未来国家发展根本的导向是以区域为基本代表的,从用户侧切入,以“两化”带动“四率”并行提升,破解前期的发展问题。
“两化”是指市场化和网络化。市场化就是要逐步形成开放、多边、平等、自主的能源交易市场。网络化就是要构建源、网、荷、储的智慧互动,实现多种能源融合,多种利用方式协同。两化带动的“四率”包括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比率;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实施的利用率;提高能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把握重大契机
以前开展的分布式能源建设大多以单站为一个形态构建能源设施系统,而这种设施系统受制于建筑自身特点。如果选择失误,投资就很难产生效益。所以,经过长时间探索,业界决定寻找一些“天生丽质”的业态,包括医院、数据中心、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等。但是,这样的业态对城市群而言,比例较低,数量较少。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三个重要因素影响:技术、模式和体制。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一些影响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电力体制的制约正在逐步破解。在这种形势下,分布式能源应面临从单站模式向网络模式升级的重大契机。
我们要真正把握这个契机,把握互联网本质,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思维方式的转变。现在,我们应该由点到面,把点的效应发挥到极致,但是要通过点带动区域级能源分布式的发展,则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单体的界限,立足区域层面进行符合能源设施统筹考虑和整体的优化配置,破解系统性、全局性的发展。
第二,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思维方式转变的基础上,要充分理解互联网的本质效应,挖掘虚拟价值,释放效率空间,同时要挖掘能源体系的隐形价值空间。我们现在的单体建筑能源设施利用率大多介于18%~45%,这些数据的冗余价值和虚拟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挖掘。通过挖掘隐性价值,分布式能源可以成功实现从单站模式转变为网络模式,为建筑集群提供系统方案。
第三,设计理念的转变。我国很多设计标准和设计规划都是基于单站考虑,很多建筑为了满足5%的利用率,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可能超过30%,所以在网络模式之下,设计理念就是由单站挖掘到虚空的重构,这种设计理念将多主体的负荷设施打散重构,破解了单体建筑对分布式能源的硬约束,又解决了调峰设施投资大、利用率低的问题。
从产业实践来看,以三大转型为导向发展泛能微网,能够释放多维价值,实现“两化带四率”。随着网络模式的全局扩展和进化升级,可有效助推能源革命和“互联网+能源”的落地。现有的数据显示,设施利用率最低可提升50%以上,这个指标所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功能设施的规模降低30%,将给政府带来能源体系根本性的升级,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实现能源利用效率、设施利用率、市场资源配置的并行提升。
三大转型还能释放用户冗余设施价值,降低投资与能源费用,实现能源更安全、可靠、经济、低碳、绿色、便捷。很多用户建能源设施本质是解决人的需求,如果有网络模式服务终端用户,就可以把设施利用率非常低的投资转换成另一种模式,得到更好功能的满足,破除投资商单站模式下的设施利用率低的局面,越往后期投入越少,收益越大。
构建长效机制
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而应从深层次影响因素入手,构建长效机制,着重释放顶层设计,资源配置,示范项目及统防统治利用,为产业注入内生发展动力。要充分释放区域能源顶层设计的效用,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以网络发展模式为核心导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总体能源规划,并同城市规划深度融合,引导区域源、网、荷、储互动发展。
另外,要充分释放资源配置的效用。政府,尤其是有集中供热的城市,一方面面临能源减量化、清洁化的要求,同时面临需求不断增长的压力,要破解两难困境,对现有供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关键。应对供热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把低成本集中供热的资源优先保民生。商用建筑供热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这样既体现政府责任,又为市场主体释放发展空间。天然气只用于冬天供热,如果在夏天其功能很好地协同起来,效果就会得到多维释放,助推“互联网+能源”快速落地。
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效用同样重要。应将“两化带四率”发展导向充分融入“互联网+”各类示范项目,符合“两化带四率”的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示范项目,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面发展。在示范项目覆盖区域建立能源体制特区,率先放开直接售电,助推项目落地。
最后要充分释放统防统治的效用,统筹考量各类节能减排的殊途同归的效用,树立统防统治观,强化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意识。
(作者系新奥智能能源集团总裁,本报记者根据其在第十一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上一篇: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常识
下一篇: 对提高风电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