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从机械化到智能化,随着社会发展,煤炭行业也发生着巨变。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煤矿智能化发展提出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煤矿智能化是煤炭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前景可期。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在减人提效、安全环保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煤炭企业参与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积极性较高,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煤矿智能化建设步入加速阶段
国家能源局对《指导意见》进行政策解读时指出,当前,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高度重视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对通过智能化来提升煤矿安全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成了一批无人开采工作面,一些省份还出台了有关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文件,为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营造了良好氛围。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煤矿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化”建设。2019年1月2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指出重点研发应用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5类、38种煤矿机器人。2019年7月7日,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致力于解决煤矿智能化“卡脖子”问题。该联盟由中国煤炭学会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共同发起,联合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27家单位共同成立。
2019年10月,由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联合应急管理部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华北科技学院编制的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五项企业标准通过了专家组审查,形成了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巷道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日常操作等成套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煤炭行业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标准的空白。目前,全国已建成200余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此外,自2019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政府部门,山西、河南、山东、贵州等省份,兖矿、平煤等重点煤企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近日,信达证券发布报告指出,从顶层设计的颁布,到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再到标准制定和科研创新协同发力,煤企、高校和科技公司多方配合,可以看出中央、重点省份以及煤炭、科技行业对煤矿智能化重视的程度都很高,推进力度很大。
煤企脚踏实地推进煤矿智能化
虽然一些煤矿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工作,但存在基础理论研发滞后、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健全、平台支撑作用不够、技术装备保障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收益方面,从目前来看,智能化不会特别明显地增加企业短期成本,长期来看成本是下降的。另外,智能化直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井下的人少了就安全了,安全是更大的事,这是最好的社会效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信息技术公司副总经理王留根建议,煤炭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智能化运维团队,实现统一运维。他认为让专业人员满足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煤炭企业在项目的建设中锻炼团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技术,这是一个过程。
宁夏天地奔牛公司总经理王进军表示,关于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炭企业的内生动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智能化可促进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二是智能化建设可使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低,如采煤高度自动化、自主化以及超前预知的主动性故障诊断等能力,可大幅 提升设备可靠性和故障维护便利性;三是可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手段提高人均工效;四是可提高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基于煤层赋存条件的自适应感知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使煤炭开采更精准,资源浪费更少。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初步形成煤矿开拓设计、地质保障、生产、安全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传输、自动化运行技术体系,基本实现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矿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北京天地玛珂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称,当前全国智能工作面供应商的产能与这一要求尚存差距。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不是说安装了智能化系统,就一定能实现智能化开采。
智能化系统需要技术支撑,需要设备的可靠性保障,还需要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还有操作使用人员的技术维护。”张良认为,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不仅要用好技术,还要加强组织管理和系统运用,真正发挥系统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