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掉头向下不复增长之势,补贴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巨大。燃料电池汽车仍是政策驱动型产业,补贴政策迟迟未见出台,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热情和产业发展速度。在国际燃料电池汽车品牌加快进入国内市场之际,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政策体系,促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以保护延续电动汽车市场的成果。
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及官方解读文件中,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政策仍犹抱琵琶半遮面:将选取部分城市开展示范应用,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有关通知仍将另行发布。
氢云链认为,四部委在补贴政策与解读文件中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1)国家判断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仍未成熟;
(2)选取部分城市开展为期4年的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应用;
(3)取消购置补贴,调整为对示范城市的“以奖代补”,非入选地区购置燃料电池汽车将不享有国家补贴;
(4)各地区应侧重地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不应同质化发展。
氢云链认为,类似“十城千辆”的推广措施将再次出现,未来两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另一方面,各地区氢能产业发展可能将由此进入分化阶段。由于取消购置补贴,入选示范名单的地区和城市将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竞争中获得极大优势,未入选的地区需要投入极大的财力物力才能平衡劣势。
定点示范,“十城千辆”再现?
在2019年初,氢能行业内就有国家将实施“十城千辆”推广计划的消息,以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此外,行业内也一直有声音,希望选取合适地区先行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吸取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经验,避免一拥而上造成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骗补”现象的出现。
实际上,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火热,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已经出现了重复建设的苗头。因此,四部委选定特定地区进行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是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十城千辆”可能是最合适的实现形式。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奖励范围可能将包括上游的零部件和下游示范应用,而不仅在销售端进行补助。
根据“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的条件,可以理解为将选拔“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好,氢能产业发展较好,拥有适合氢燃料电池汽车落地场景”的地区。因此有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但氢能产业发展不积极的地区不一定能入选名单,如深圳、南京等。同理,仅仅氢能产业发展好未必能入选示范名单。
根据政策文件,氢燃料电池汽车补贴已经取消,入选名单的城市和地区才能获得国家“以奖代补”形式的支持,由此将获得极大的政策和资金优势,从而在产业发展上取得领先。根据“十城千辆”的经验,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名单将不止一个批次,本次未能入选名单的城市和地区应加快氢能产业建设,争取进入后续批次的名单中。
“十城千辆”是否能够奏效?
2009年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主要内容为,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
表1 “十城千辆”各批次城市名单
据科技部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25个城市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每城平均拥有量为1096辆,基本达到了推广目标。但实际上推广的汽车大多集中在合肥、杭州、深圳、北京等寥寥几个城市,大部分城市未达标,如第二批入选的唐山推广不足50辆。因此,很多人认为“十城千辆”的推广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有人用“烂尾”来形容。
“十城千辆”成效不佳的基本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买不起”和“买不到”。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无车可选、无车可买。全国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去咨询购车时却都表示无车可卖。”时任杭州市经济委员会汽车工业处处长何秀林说道,“车价的高昂也是阻碍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纯电动乘用车比普通车要高三倍,电动环卫车更是高出5倍。”
但这并不能说“十城千辆”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试验室-小试-中试-大试”四个阶段,而从新能源产业来说,由于没有可照搬的模式,“十城千辆”只能起到一种探路的作用,就是从试验室走向小试这个阶段。正是这样的尝试,维持了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热情,才有在2014年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正处于市场导入期,长久以来大量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亏损之下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将不可持续,因此政府对于产业的引导与支持是必要的。“十城千辆”未必能使燃料电池汽车走上高速发展的车道,但能对技术发展路线进行定调,并保持企业发展的信心。
突破技术,降低成本,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
回顾十年前的“十城千辆”,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原因,生硬的推广难以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由政府提出采购计划,当地汽车企业造好车再由本地公交集团购买,这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循环。过高的采购成本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高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让商业模式难以成形。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燃料电池汽车采购成本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站售氢气价格缺乏经济性,这都阻碍着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买车并不难,难的是建立一套产业体系,如园区建设、产业链经济、突破核心技术。
“2012年电动大巴成本过高,即使有补贴公交公司也不愿意采购。但到了2018年,大家都愿意买电动大巴了,因为成本下来了。”武汉某燃料电池企业对氢云链如是说道,“未来燃料电池成本下来了,大家自然就愿意购买燃料电池汽车了。”
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的目的在于技术验证、反馈迭代和积累管理经验并形成标准,若再次实施“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应将主要目标定在产业链建设、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而非汽车推广数量上。
“我们的目标是去去补贴化,燃料电池产业不可能一直靠补贴生存。这不仅需要取得技术突破,也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一家燃料电池企业告诉氢云链。
有了纯电动汽车产业的经验后,在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上不应再盲目的追求数字效应,数字并不能代表成功和成绩。“以奖代补”,也不应只奖励汽车销售,应当更多地奖励核心零部件、基础设施和运营环节。
借助规模化示范运营,突破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建立完善的管理标准体系,降低成本,才能成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作者:yong 汽车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