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333米、宽60米的30万吨级油轮“纳维”(NAVESYNERGY)号,在浙江自贸试验区的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30万吨级码头卸下27.6万吨原油后,顺利离泊。这是今年靠泊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的第九艘VLCC油轮,至此,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今年已经转运石油及石化产品超过800万吨。近年来,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通过打造油品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率先开展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企业试点以及推动国家出台低硫油出口退税政策等方式,极大提升了燃油转运加注的国际竞争力。
据统计,今年截至目前,浙江自贸试验区共完成港口吞吐量7892.37万吨,同比增长9.06%,其中外贸吞吐量2882.48万吨,同比增长8.2%;油气吞吐量1812.55万吨,同比增长21.65%。
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致力打造油品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并建立全国最大保税油储运和海上加注基地。2019年,浙江自贸试验区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量超过41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加油服务通关效率赶超新加坡速度,成为全球增速最快、效率最优、潜力最大的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基地和国内第一加油港。今年3月26日,储存于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的6700吨保税低硫燃料油分两批补给到了停泊在宁波舟山港锚地的一艘32万吨级大型油轮上,创下了浙江自贸区最大一单保税低硫油加注业务。这次保税燃料油直供业务顺利完成,显示了浙江自贸区和新加坡相比较已经具备了价格竞争优势,也意味着舟山港的保税低硫油加注服务具备了世界范围的竞争力。
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企业试点,在推动国内油气贸易体制机制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向,在浙江省商务厅、司法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成品油贸易经验以及成品油贸易企业资产运作的市场需求,在集聚油品贸易企业方面率先进行了政策创新,试点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准入,先行探索成品油“批发无仓储”经营,激活成品油内贸市场。目前,浙江自贸试验区集聚有6000余家油品企业开展油品贸易业务,平均注册资本近5000万元,已经累计实现油品贸易额6000亿元以上。托克、BP、道达尔等国际巨头纷至沓来,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
与此同时,浙江自贸试验区还推动国家出台低硫油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多种渠道争取了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财政部出台《关于对国际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对国际航行船舶在我国沿海港口加注的燃料油,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增值税出口退税率为13%,进一步增强了浙江自贸试验区保税船用燃料油的价格竞争力。首票出口退税的4500吨低硫燃料油业务于今年2月24日由华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代理、中海油舟山炼厂生产顺利卸入中化兴中公司岙山基地出口监管仓,此举标志着浙江自贸区首票燃料油出口退税业务正式落地。此票业务预计可退税约170万元,有效降低炼厂生产成本以及我国国际航行船舶燃料油加注价格,也大幅提升船用燃料油供油商国际竞争优势。
除中海油舟山炼厂之外,由浙石化(2000吨)以及辽河石化(20000吨)生产的合计22000吨低硫燃料油,也在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有序开展出口退税业务。同时,宁波、上海等华东区域炼厂已经开始生产低硫燃料油,后续将陆续进入浙江自贸试验区市场开展出口退税业务。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地实施,驱动国内炼厂低硫燃料油的生产,打破了长期以来依靠外采进口保税燃料油进行船舶燃料油加注业务的局面。
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浙江自贸试验区与新加坡等港口的船用燃料油价差进一步缩小,今年在全球港口船用燃料油加注量都下降的情况下,浙江自贸试验区加油量逆势上升,同比增长近12.9%,达到64万吨(约合2亿美元)。与此同时,浙江自贸试验区还尝试燃料油混兑业务。该项业务一直是国际上通用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在国家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浙江自贸试验区借鉴和对标新加坡发展经验,先后在中化兴中岙山基地保税库区开展同税号和不同税号下保税油品混兑调和业务,不同税号燃料油混兑使每吨价格下降5~6美元,进一步促进形成保税船用燃料油“舟山价格”,有效提升了浙江自贸试验区燃料油加注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浙江自贸试验区已建油品储罐3100万立方米,其中原油罐2300万立方米,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罐800万立方米。按照“1亿吨”储备能力的目标,浙江自贸区布局国际油气储运基地进展顺利,已建成7个油气重点项目,在建油气重点项目9个,远期规划油品储运项目库容约7500万立方米,逐步形成陆海岛统筹联动、管线资源共建共享、国有民营外资公平竞争的开放格局,把浙江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更好地打造成全国最大保税油储运加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