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宣布和上海度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在中国市场合作打造移动充电站,计划2020年下半年启动系列化生产。而一直在智能充电基础建设方面开展布局的爱驰汽车,也于近日宣布其智能移动充电系统在国内及欧洲获得了包括智能充电机器人充放电方法在内的7项专利授权。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借力“新基建”风生水起,移动充电也热度攀升。据记者了解,除了移动智能充电外,目前行业内还存在车载式上门充电等其他移动充电形式。虽然相关企业希望借助针对不同场景的移动充电解决市场痛点,但目前普遍面临无法规模化应用的困境。移动充电未来会异军突起吗?
从车载式充电到机器人充电 移动充电模式逐渐智能化
大众汽车要打造的移动充电站究竟是什么形式?通过其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出,大众设想通过APP或V2X通信,让移动机器人将移动储能装置带到电动汽车旁边进行充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移动储能装置都与电动汽车保持连接,与此同时,移动机器人还可以为其他车辆进行充电服务。充电完成后,机器人收集储能装置带回充电站。移动机器人可在多层停车楼、室外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等不同场景中充电作业,并且不需过于复杂的基础设施,整个过程无需任何人工干预。
同样,爱驰汽车的CARL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操作起来也很简便。通过爱驰汽车APP或其提供软件端接口的第三方APP,在扫描停车位二维码或输入编号后,选择充电需求和充电设备类型呼叫移动充电机器人,CARL会自动行驶到车辆旁边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即自动返回原地补电。
“目前,行业内定义的充电方式有三种。一种是使用充电枪的传导式充电,一种是换电,一种是无线充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永东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被叫做移动充电的形式,包括车载电池式的应急充电、机械臂辅助式充电和无线充电。”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类似车载电池式的移动充电形式不少,被行业人士称为移动充电的1.0版本。比如Blink Charging公司推出了一种可放在车上的便携式移动充电桩,可紧急补充继续行驶10~20公里的电量。行业人士表示,根据大众汽车移动充电站和爱驰汽车CARL的公开信息,两者更像是车载式移动充电的高端智能化模式。
另据了解,早在2017年,普天新能源就在北京市通州、大兴、昌平和朝阳4个城区投放了120台移动充电设备,现阶段运营情况不明。现在,北京移动充电市场上的移动充电运营商为E约充电。E约充电从2016年开始在北京布局,采用移动充电车设备,提供上门充电、定点充电及救援充电等服务,业务大部分集中于B端,即各类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出租车公司、旅行社等。截至目前,记者在安卓和苹果应用市场均没有找到E约充电的APP,但可以通过其微信公众号进行操作,查找附近充电车后,选择“上门充电”或“附近充电”的业务模式。从E约充电提供的地图来看,其在北京大约还存在30辆充电车。
灵活、便利、经济、高效 力求解决不同场景下的充电痛点
一直以来,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用、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排队充电耽误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移动充电模式的出现,能更好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痛点吗?
据悉,E约充电提供的这类移动充电模式,除采用车载式电池外,还有利用燃油发电机发电的。车载电池循环使用会加速损伤电池寿命、增加电池报废量,而燃油发电机会增加燃油排放和噪声污染。无论从效率还是环保经济性上来讲,它们都不够理想。因此,行业人士认为,车载式移动充电可作为救援或应急充电存在,在特殊情况下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服务。
大众和爱驰汽车想要推广的移动充电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前者的移动机器人和移动储能装置(即“移动充电站”)体积紧凑,几乎可以安置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甚至是充电基础设施还没有到位的场景。后者的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专门针对出行充电痛点开发,能够针对指定充电点满位的情况,就近提供灵活的充电解决方案。
爱驰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充电桩建设如火如荼,但车桩比依然存在一定的缺口。而智能充电机器人不受充电位置限制,可涵盖直流充电桩和充电机器人两种充电逻辑,在不需要改变场地基建设施、不需要占用太多空间、不扩大充电点数量的基础上,可根据场地空间安装两种形态的充电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经济又灵活的选择。
事实上,大众要布局的移动充电站还能与电网形成有效互动。当连接到低压电网时,移动充电站就将变为一个永久的充电站,内置的电池组可储存缓冲电能,与电网断开连接,减轻电网尤其是用电高峰期的压力。如果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被输入充电站并临时储存在那里,充电站就能实现碳中和运行。
作为便捷式移动充电桩概念的首倡者,新能源汽车行业独立研究者曹广平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低端的车载式移动充电和高端的智能化移动充电,还应针对多场景实现在网有线的移动充电解决方案:比如,燃油车占据充电桩车位时,移动充电桩自动滑动到空车位;一个或少量的移动充电桩为停车场内的多辆车充电;有线移动式充电桩为随意停放在小区地面上的车辆充电;悬垂式移动充电设备在停车范围内任意地点充电;摆臂式移动充电设备摆动到车辆上方的特殊位置充电。
市场化推广存在诸多瓶颈 呼吁政策支持移动充电发展
北京电动汽车车主江先生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我见过其他车主利用E约充电享受服务。但移动充电的价格比较贵,20元起充,每度电大约4元。”E约充电微信公众号上显示,如果选择附近充电,费用计算方式是充电费用加人员服务费用,合计4.99元/度,如果选择救援充电,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救援服务费用。据悉,E约充电所采用的移动充电车需要配置工作人员,摊上人力及补电车自身交通费,实际利润微薄。
虽然爱驰汽车的全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还未市场化应用,但同样面临成本过高的挑战。爱驰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当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充电机器人的推广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助力,支持移动充电模式的发展。除此之外,企业也会有一段时间的非盈利期。”
曹广平还告诉记者,自己提到的针对诸多用户场景需求的移动充电,技术更先进,方案更合理,但始终没有车企推进。最主要的原因是,移动充电不符合充电桩按功率补贴的规定细则。据了解,一个移动式充电桩的充电量相当于五个固定式充电桩的充电量。在“补桩”和“补充电运营”为主导的政策大背景下,移动式充电桩的技术始终没有发展的“土壤”。
在刘永东看来,采用机械臂辅助充电的形式,可能是今后移动充电的发展方向。不过,其涉及的安全、技术路线和标准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至今没形成推广的价值。而移动充电最终会走向的无线充电形式,也面临着技术成熟度和成本制约的因素,还处于产业化探索阶段。
为解决市场痛点而存在的移动充电模式,目前来看还面临诸多应用瓶颈。在爱驰汽车相关负责人看来,自动智能充电机器人作为一种临时快速补电的方式,未来将与现有的固定式充电模式、换电和无线充电等形成互补的统一体,共同构成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为停车场运营商或汽车用户带来切实利益。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这些移动充电模式,曹广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急移动充电模式,可以适度发展;高端智能自动化充电,由于特定高端用户数量有限,只能适度发展。便利化移动充电的市场广大,呼吁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或给予同等的发展机会。
上一篇: 淮北因煤而建
下一篇: 氢能新政首先“割”的是哪四种“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