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北京北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小红门再生水厂进行设备巡查。本报记者 刘平摄
再生水厂也能发电,这样的构想在本市的清河、小红门、酒仙桥三座再生水厂已成为现实。在这三座水厂的上方,6.3万余块光伏板犹如“灰色盔甲”,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厂区自身生产提供动能,剩余的电量通过电网输送到周边百姓家中。
记者日前走进小红门再生水厂,这座日处理能力60多万立方米、承担本市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的再生水厂呈现出一派忙而有序的生产场景。不过与普通再生水厂不同的是,厂区办公楼的屋顶、沉淀池和曝气池的正上方,甚至是绿地之上,都架起了一排排灰色板子,延绵不断,宛若给水厂披上了一片片“灰色盔甲”。“这些板子就是光伏板,它们正在将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负责光伏项目的北京北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柴之宏介绍说。
简单而言,光伏发电就是太阳能电磁板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电压差,在外部电路中产生直流电,最终形成电能的过程。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交流电通过变压器和配电柜进入电网系统,输出后就可以给用电设备正常使用了。“水厂每天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一部分电量,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给自足的。”柴之宏说。
光伏板安装的越多,自然产生的电量越多,但在污水处理厂并不是随处可安。柴之宏告诉记者,光伏发电不能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转与维修,因此只能充分利用闲置空间来建设光伏系统。
“我们主动研发和改造,设计了柔性支架结构,为水厂增加了不少安装面积。”北京北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阚学波带着记者来到二沉池前,这个横向跨度长达50米的水池上方,安装了成片的光伏板。记者仔细查看发现,这些光伏板并非用钢架支撑,而是用钢索串联,呈现一种自然悬垂的效果。“本来这块地方我们是要放弃的。”阚学波说,小红门水厂共有四个连在一起的二沉池,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在池子中央打桩会影响工艺流程,但是如果放弃这么大面积的区域,非常可惜,因此与厂家沟通,用软钢索和硬支架结合的方式,让光伏板安全地悬在半空。
阚学波介绍,截至目前,包括小红门在内的三座再生水厂累计安装光伏板6.3万余块,装机容量18.67兆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000万度,自去年年底投用以来,三座再生水厂的总发电量已达800万度。“已发的这些电量当中,有一部分用在了再生水厂的生产当中,另一部分余电则输送到电网上。”
水厂24小时运转,电量负荷大,为何光伏板产生的电能还会有剩余?面对记者的疑问,阚学波将记者带到了光伏发电监控室,打开监控设备,调取出前一天的光伏发电曲线图和水厂负荷曲线图。原来,光伏只能白天发电,发电高峰是中午11时至14时,发电曲线图是一条抛物线,但再生水厂用电负荷根据来水情况而定,全天相对平稳,负荷曲线图是一条直线。“电量是无法存储的,所以在光伏发电量较大,水厂负荷‘吃’不掉的时候,就需要余电上网。”阚学波说,目前已有74.4万度余电上网,三座水厂周边的居民有机会使用从再生水厂发送出来的绿色电能。
阚学波说,三座再生水厂的光伏发电项目能够产生较大的节能减排效益,按年发电量2000万度计算,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200吨,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二氧化硫600吨、粉尘5440吨。(本报记者 叶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