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部分关键核心装备仍依赖国外制造,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危及产业链安全的瓶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马永生带来一份“加快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提案,直指我国油气装备制造短板。
上述情况,不止存在于油气行业。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能源各细分领域,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国产化率越来越高。但同时,部分核心装备及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能源装备全链条协同发展不畅。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供应链遭遇冲击,更加突显自主化的重要性。如何补短板、强弱项,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现实发展“喜忧参半”
近年来,我国能源装备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告诉记者,中国一重推动多项国家战略重点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诸如核电核岛一回路主设备、大型石化装备、大型火电及水电机组关键部件等能源装备,制造水平均已达到国际先进。“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装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还起到了引领整个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作用。”
以火电主业起家的哈电集团,掌握着全国火电总装机1/3以上的装备产品。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表示,在火电装备领域,我国的自主研发、设计与制造能力整体处于世界一流。“曾几何时,一大批国外装备充斥着我国市场,就连二三十万千瓦发电机组也要依赖‘洋设备’。如今,要建一个百万千瓦等级火电机组,谁再说去国外买设备,大家会觉得不可理解。因为我们自己的火电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
成绩值得肯定,短板也客观存在。马永生坦言,目前,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4%,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7%。但同时,部分关键核心装备仍依赖国外制造。突出表现在,部分特殊条件井下测控装备等存在空白,先进地球物理装备、大型压缩机等方面,与国外制造仍有差距。
刘明忠也称,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目前仍有部分细分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部分核心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亟待提升,制约着我国高端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甚至危及产业链安全。
研发能力“大而不强”
是什么限制了国产能源装备发展?
“我们常听到国产能源装备‘大而不强’的说法。但准确来说,我国在制造上已做到既大又强,‘不强’主要是指研发能力。”斯泽夫认为,相比国外,我国对能源装备的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原创技术一度相对缺乏。“尽管建了很多火电厂,早年连一个像样的燃烧技术实验室都没有,现在各装备厂家纷纷建起自己的研究所、技术中心,部分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为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刘明忠表示,装备制造业全链条协同发展不畅,产学研用融合度较浅,研发项目管理模式不够健全等现实问题,特别是缺乏集共性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严重制约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根本是靠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我国已是全球制造大国,但距制造强国仍有较大距离,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刘明忠称,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攻关周期长、风险大且存在不确定性,装备企业的服务对象多属于强周期性行业,仅靠企业简单再生产积累,易造成自有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受研发领军人才不足、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一些关键环节成为堵点、痛点和难点。基础共性技术薄弱、工程化水平不足,也是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另有部分代表委员提出,在能源转型趋势下,能源装备的个性化需求随之增加。例如,部分发电设备用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小容量变大容量、低效率变高效率”,还包括数字化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等新内容。为及时把握用户需求变化,同样离不开技术支撑。
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强调。如何推动国产能源装备走向高质量,也是多位代表委员热议的内容。
以煤炭行业为例,煤炭机器人研发是高端装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为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作为生产方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应用方的煤炭企业需形成合力,而不是只靠单一力量。“建议相关部门完善扶持政策、制定标准,支持煤矿企业与国内外科研单位、机器人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坚持应用导向,推进煤矿机器人相关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并提供相关政策和信息服务。同时,加强政策激励,吸引社会各界科研力量和资金进入煤矿机器人的研发和大规模商用中来,形成产学研用各个主体共创共享发展格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常委满慎刚称。
斯泽夫认为,我国能源装备企业应瞄准世界顶尖巨头,对标提升全球竞争力。“聚焦火电装备,我们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能效,从设备层面入手才能根本解决。打造卓越产品的背后是先进技术,技术背后则是人才。”
刘明忠建议,一是加强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建设。通过吸引高端人才,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提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基础材料研发制造能力。二是统筹国家级研发试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跨学科、跨领域、大协作、高水平的研发试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形成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转化相配套的梯次研发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本报记者 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