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虽贵为中国大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并列入「十二五规划」,但据拓墣产业研究所估计,2010年全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仅约1万3千辆,与传统汽车1,806万辆销量相比,投入资源与回收似乎不成比例。
中国大陆车市面临成长趋缓压力,新能源车发展被车商寄予厚望。然而受到官方政策加持的纯电动车(BEV),却因车辆自燃等负面消息导致销售不振。因此,拓墣认为车商应锁定发展现行技术较成熟的油电混合(HEV)车,先克服技术与安全问题,才能在尚未成熟的新能源车市场上站稳脚步。未来中国大陆政府的新能源车辆辅导政策,是否将舍BEV而改朝HEV车倾斜,也值得持续关注。
中国车市成长趋缓 盼新能源车振兴
2011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1年中国大陆汽车销量,将较2010年成长10-15%,全年销量可达2,000万辆。但2011上半年的中国大陆汽车销售数字,仅较2010上半年成长3.4%,和2009-2010上半年同比成长53%相比,成长速度明显放缓。不过从2011年6月开始,大陆汽车市场逐渐回温,预估2011全年仍可维持微幅成长,但要达成10-15%成长率确实有难度。
为了协助中国大陆汽车产业升级转型,中国国务院曾在2009年颁布《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草案,提出「形成50万辆BEV(纯电动车)、PHEV(插电式复合电动车)和HEV车(油电混合车)等新能源汽车产能;并推动BEV车、PHEV车及其关键零组件的产业化」的愿景。加上锁定公车等公共服务性质用车的「十城千辆」新能源车补贴计划,再再显示发展新能源车,已成为大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焦点。
中国大陆制定新能源车辆政策主要单位中,科技部倾向先发展BEV车,主张大型巴士和小型汽车优先导入,中型汽车则朝HEV和PHEV发展。相反地,工信部却倾向节能汽车(包括HEV等)和新能源汽车(包括BEV车、PHEV车等)等技术齐头并进。面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何者应优先推动,中国大陆政府仍有争议,但整体而言,现今BEV在大陆的发展,无论政策或资源面都较占优势。
中国大陆汽车销售成长趋缓(单位:万辆)
Source: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11/10
欧美日主力大不同 中国独厚纯电动车
分析各国车厂新能源车辆发展途径,欧美系车厂主打强化能源转换效率,HEV车成为优先发展目标,将既有车款改成Hybrid的计划为数不少。PHEV车部分,GM的Volt则在技术层次上领先。严格说来,BEV车在欧美车厂仍停留在测试阶段,并作为先导运行示范的概念车型,并未具备商业化量产能力。日系车厂则是HEV、BEV齐头并进,不仅Nissan的Leaf(BEV)已在全球各地量产,TOYOTA的Prius(HEV)更成为该公司主力销售车款。
从政府补助计划来看,美国政府并不支持HEV,反而拨款24亿美元支持PHEV发展(其中15亿美元用于研发与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日本经产省也计划,2015年前将逐步推广小型BEV车和PHEV,而非单独主攻BEV车。
相较于欧美日三地,中国大陆车厂为规避HEV技术专利,并考虑BEV自主开发技术比例较高,以及政府补贴优惠大于其它车款,研发重心则主要放在BEV。特别在政府补助私人购车优惠上,每辆BEV车补贴可达6万元人民币,PHEV为5万元人民币。而深圳、杭州等电动汽车产业集中地,对BEV车的补贴更可高达每辆12万元人民币。反观中央政府对其他节能车的补贴仅3,000元人民币,无怪乎众多中国大陆车厂都将主要研发力道投注在BEV。
成功不能单靠技术 营运模式才是关键
尽管政府政策对BEV释放大量利多,但中国大陆消费者依旧不领情。拓墣估计,2010年中国大陆新能源车辆销售量约1万3千辆,BEV私人购车仅约1,000辆,大部分还是公共巴士改为HEV车型。即使自主品牌当中最为积极发展电动车的比亚迪,自2009年起算至2011年6月,BEV也仅销售53辆,PHEV销售365辆。而今年4月杭州众泰BEV出租车停车未运转时发生自燃事件,接着9月上海发生双电(电池+超级电容)巴士自燃,都加深民众安全疑虑,使得BEV销售雪上加霜。未来政府单位修改BEV发展路线,转进HEV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中国大陆电动车发展将有技术回转的可能性
Source:拓墣产业研究所,2011/10
拓墣指出,新能源车产业链核心包括车厂、电池厂和营运商三大部分,皆无法自行开拓市场,三者应整合为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综合方案,不仅针对使用者提供体验服务,对于电池的安全监控更是关键因素。透过产业研发能量发展、充电设备布建规划,及电池续航力的技术提升,车辆安全性强化,配合初期发展的营运模式相互结合,才得以扩大市场。
目前中国大陆推广新能源车面临的问题,也可说是世界各国共通的问题,例如技术面尚待突破、市场面仍待考验、政策面有待持续补助。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种种阻碍也没有打消各大车厂开发新能源车的念头,在未来石油取得相对困难的前提下,新能源车仍将是驱动车辆产业发展的关键DNA。
上一篇: 买电动汽车不用摇号,可行吗?
下一篇: 押注新能源 本田的中国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