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比亚迪向外界展示了铁电池的庐山真面目;第一次,王传福承认成长中的比亚迪由于年轻,确实经历了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也同样是第一次,比亚迪发展电动车的真实路径清晰地得以展示。
11月9日,备受质疑的王传福完成了对比亚迪的自我解读。
回应质疑
作为一位技术型的掌舵者,王传福宁愿把个人时间交予比亚迪的50多个事业部,却很少在媒体的闪光灯下聚焦一下午的时间。但正如比亚迪经历的变化,王传福开始更积极地走向前台,也更愿意分享比亚迪的一路经历。
“公司内部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在经历市场井喷后,追求量的扩大还是注重质的提高,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比亚迪有失误。”王传福将2011-2013年度视为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的调整年,“用3年时间调整经销商,提升质量,对部分网络劝退、整合、兼并,未来的产品策略和商务政策都将更为灵活。”
对于近期风传的裁员风波,王传福特意澄清:“7000人的规模真的不可思议。”他强调不能将比亚迪仅仅作为一家汽车制造企业,“那么多的事业部,真正调整的是新岗位。”
“眼下整体的市场增速正在放缓,比亚迪这个时候冷静下来应该时机更好,如果放到未来调整,面对的压力会更大。”对于这次针对汽车销售公司的调整,王传福认为宜早不宜迟。
在最近几个月中,王触及更多的是产品品质和网络的瘦身,调整的结果似乎让他很满意,比亚迪新推的S6已经达到了单月销售过万台,而9月底刚上市的G6销量也在逐步爬升,“销售商重新开始有钱赚,人心才会稳定。”王传福认为调整的答案是得大于失。
现实选择
在传统内燃机市场,比亚迪面对的是技术升级,原本由F3、F6等产品打造的黄金时期已成过去时。技术更为先进的产品所取代的不仅是产品格局,同时也将要替代它们的市场地位,而对于一心扶植的电动车项目,王传福的思维则没这么简单。
“公交电动化是电动车战略重要的第一步。”王传福表示,而在将重心放在电动大巴项目前,比亚迪几乎是在一心一意推广双模电动车F3DM和纯电动车E6,这样突然的转变一度曾很让人费解。
精于技术性发散思维的王传福试图从技术源头来解释比亚迪的转变。
天天开着自产的纯电动车E6穿梭于公司与家中的他对此最有体会,“明明是在家就可以解决的充电问题,为什么要过度强调充电站的作用?”在他看来,充电站对于纯电动车而言,作用相当于“备胎”,仅仅是在应急状态下,电站的价值才大于家用充电。王传福的看法是,当下的舆论将本来一件简单的事复杂化了。
正是由于政策和使用过程中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影响了比亚迪首先攻克私家车市场的决心,“公交先行面对的主体是政府,无论从政策给予的话语权,还是因此造成的社会效应和环保价值而言,电动公交都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当然,让王传福最为纠结的还有另外一件事:“补贴!”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但与此同时,在购置税环节上却没有看到真正松口,“面对电动车,国家一边补贴一边收税,一台纯电动车还不及一台1.6L以下排量的传统汽车(指传统汽车有税收优惠)。”王传福说到这一问题时,明显哭笑不得。
双线并进
在惠州比亚迪铁电池工厂,比亚迪第一次全面开放了铁电池的生产和检测流程。现场展示的搭载于F3DM和E6的庞大的电池组体积超出了记者的预期。
“我们确有能力将电池体积减小,但首先要考虑安全冗余。”比亚迪铁电池项目负责人、第二事业部孙华军解释称。
孙华军给出的数据是,当下E6电池组的设计冗余值达到了120万公里(即理论上的累积里程),他提醒记者:“这是在最理想状态下的重复使用值,设计一台车,必须考虑到各种使用环境,况且,中国市场的特点和其它国家并不一样。”他试图表明,比亚迪的标准优先于其它发达国家竞争对手。
而最令比亚迪内部高兴的事或许不是铁电池本身,而是在开发电动车过程中积累的电机技术。作为内燃机动力的核心当家人,比亚迪汽车第十七事业部总经理张金涛称:“电动车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电机技术,反向推动了比亚迪在传统动力总成的革新。”
9月底上市的G6搭载了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缸内直喷三项技术。“本身这三项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并不存在壁垒,就是说,谁都可以买,但问题是买回来后,缸体、缸盖、高压共轨以及配套技术的生产能力却不是谁都能做,而我们确实在之前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张金涛回应了外界对比亚迪购买技术的质疑,“外界都说比亚迪是垂直整合,可如果没有之前电动车研发的技术积累,垂直整合只能是形而上,做不出拿得出手的东西。”
在经历了阵痛之后的比亚迪,除了完成“自我解读”外,能实现真正涅槃吗?
上一篇: 新能源汽车“迷雾”中发力
下一篇: 陈光祖:混合动力是新能源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