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不仅仅是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制度设计,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催化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安在2016中国PPP论坛期间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并作出以上表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该模式由欧洲首先提出,主要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如交通、环保、教育、医疗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PPP模式推广应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政府也加大了相关项目的推进力度。
在王安看来,引入PPP模式是今后公共项目进行投融资方式创新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除了起到丰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激发投资活力的作用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也具有多重正面效应。
他指出,PPP模式的引入,将过去由政府管理的市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交给市场,由政府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市场化投资建设和运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公共治理和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创新。“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定好价格,从具体的项目中解放出来,无形中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政府体制改革。”
此外,在PPP模式下,政府由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转变为项目的合作者和监督者。在这种角色转化的进程中,政府必须按照合约办事,遵守契约精神。王安认为,这将促进政府角色加速转变,对于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建设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PPP的核心要义就是政府与民营资本共同参与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这种模式天然符合混合所有制的要求。“随着PPP项目的深入推进和落地,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将从中找到契机。也就是说,PPP对于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王安说到。
事实上,在中央层面的大力倡导下,近年来PPP模式取得了一定进展,不少地方政府响应号召如火如荼地将项目铺开。但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准确的政策认知还是积累实际操作经验,PPP项目的大范围推广势必都需要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王安分析,一些地方在推广应用PPP模式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如PPP制度体系顶层设计还不完善,政府部门还没有完全适应与社会资本进行长期合作的各项准备;对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权益如何进行保护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与PPP模式运作相适应的项目融资制度建设还相对缺乏,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资本投资主体都还存在履约信用等问题。
“新事物的诞生和推广必然伴随着潜在问题的滋生。下一步,建议有关部门要逐渐完善PPP制度的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形成有据可循的价格机制,购买机制,使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在合理满足社会资本盈利需求的同时,提前规避PPP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风险”,王安指出。
此外,中国目前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PPP市场,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PPP模式,推动更多更好的PPP项目落地实施。
据王安透露,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双方将在推广应用PPP模式领域加强交流合作。目前,拟选择中咨公司承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PP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标志着中国推广应用PPP模式已经进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