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目前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也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首要之地。近日,北京大学一研究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近三年来PM2.5和PM10污染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臭氧污染不断加重,二氧化氮污染情况也改善甚微。
该报告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北大统计科学中心陈松蹊团队发布,通过六大空气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一氧化碳)的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估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的四年多期间,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实际状态和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73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2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
报告称,近几年,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臭氧和PM2.5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两个首要污染物。与其它五种污染物都有所减少不同,四年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4小时臭氧的年平均浓度上升了6.7微克/立方米,升幅为13.3%。其中,北部地区(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浓度水平最高,增加幅度也最快。
相比于24小时臭氧浓度,8小时高浓度期(中午12时至傍晚8时)臭氧浓度更能反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013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8小时臭氧浓度大多分布在60~70微克/立方米之间;到了2016年,大部分城市的年均浓度升高到70微克/立方米左右,其中三个城市(张家口,衡水和沧州)超过了80微克/立方米。
而13个城市整个2016年夏季的8小时臭氧浓度平均值,基本都超过了中国和世卫组织100微克/立方米的标准。可以说,夏季臭氧污染已经成为京津冀大气污染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此,陈松蹊团队提出建议,应像管控PM2.5一样,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主要污染区域设定臭氧改善的具体数值目标,以便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遏制臭氧污染增加的趋势。
二氧化氮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在光照下,其能使氧气转化为臭氧,因此,它也是臭氧污染的主要“帮凶”。由于二氧化氮的传输距离很短,这表明各个城市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等管控方面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从2013年到2016年,京津冀地区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从51.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8.8微克/立方米,四年累计下降降幅仅为4.5%,远不及PM2.5、PM10,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改善程度。13个城市中,多数城市改善甚微,部分城市不降反升。其中廊坊、秦皇岛和沧州,四年来二氧化氮浓度反而升高,其中,沧州累计升高了32.4%,达到48.2微克/立方米。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要求京津冀在2017年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25%,北京的年平均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要求全国范围的PM10的浓度普降10%以上。
经过四年的治理,京津冀地区PM2.5和PM10污染有了明显改善。13个城市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从2013年的100.1微克/立方米和182.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72.5微克/立方米和125.7微克/立方米,降幅达27%和31%。
其中,北京PM2.5四年累计降幅最低,仅为6.7%。2016年,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在75微克/立方米左右,离“国十条”的目标依然有一定距离。
上一篇: 我国将健全风电、光伏发电建设规模管理机制
下一篇: 气电潜力巨大 壳牌将加大天然气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