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天然气供需紧张之时气价上涨本无可非议。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天然气行业当前仍处于深化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作为现阶段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清洁能源替代现实必选项,天然气价格如何涨、涨多少?如何做好公众解释,取得更多共识?这一系列问题,无不在考验政府管理部门与市场主导者的决策智慧。
当下,对中石油而言,一方面,随着国内“煤改气”带来的用气量迅速增加,大规模进口“价格倒挂”的高价进口气需要解决“控亏”问题;另一方面,中石油一家企业就掌控着全国近70%的总供气量,而根据现行政策文件,“占总量80%的工业用气价格已经基本实现供需自主协商”,这意味着中石油作为独立的、具有垄断地位的供气市场主体,几乎拥有对天然气“自由定价”的权力。简言之,对中石油而言,当前涨价已成为必然。
同时,若涨价不到位,面对国姿委的年度业绩考核,中石油可能难以“交差”。但在当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期推进阶段、“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天然气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效果还未充分显现的情况下,中石油西南销售分公司“态度”强硬地在用户毫无还价余地的情况下涨价,难免会有“强买强卖”“趁火打劫”的嫌疑。
另外,这种不被市场理解的涨价信号,之于国内市场,会给一些贸易商创造“哄抬气价”以谋取暴利之机;之于国际市场,也易被国际资源供应商利用,伺机惜售提价,进而使天然气进口陷入“越控越亏”的“恶性循环”。
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增量的主要推动力。2017年,中国贡献了全球天然气贸易增量的1/3,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今年以来国际LNG现货价格同比去年大幅增加,其中亚洲LNG现货价格已触及逾两个月来的高点。在全球天然气整体供需宽松的情况下,今年国际天然气却呈现出“淡季不淡”局面。
而这或许只是开始: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受大气污染防治强有力政策的推动,2019年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且在2023年之前,中国将持续贡献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量的超过1/3。期间,如果国内天然气持续涨价,那么这将极有可能带动、刺激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扬。届时我国就只能“无奈”为这种高价“买单”,这将对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消积影响。
因此,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可能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有效参与竞争的市场条件,切实激发市场活力,从根本上降低用气成本。如条件还不具备,那就请各方“价格市场化先行”的“脚步”迈得再稳一些、扎实一些,多获得一些公众理解与认同,少一些质疑和反对。
上一篇: 河南进一步加强农村燃气行业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