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合作区不是某国独享的‘奶酪’,而是各方共享的‘蛋糕’。”
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境外经贸合作区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参加分论坛并发表讲话时指出,2013年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倡导和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对外投资合作的创新模式,正日益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携手共建经贸合作区,推动经济开放包容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钱克明表示,目前,合作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入达到了102亿美元,并在当地出资建设了各类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益设施,赢得了各界的赞誉。
合作区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分论坛现场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纳税24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7万个,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钱克明表示,经贸合作区打开了世界各国互学互鉴的窗口,中国企业将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带到国外,并在当地生根发芽,为当地输送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发展中地区由依赖外部投资“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型。“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共建经贸合作区,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经贸合作区凝聚多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为各方搭建了合作共赢的平台。双方政府和机构在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为入区企业创造便利条件,满足了多样化投资需求。
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柬埔寨西港经济特区、泰国罗勇工业园、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等一批合作效果好、辐射效应大的示范园区,已成为各国开展互利合作的投资热土。
钱克明指出,经贸合作区不是某国独享的“奶酪”,而是各方共享的“蛋糕”。中方倡议,各国根据双边发展需求和战略需要,拓宽合作视野,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领域,寻求发展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使合作区成为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将在非洲兴建一批经贸合作区
4月25日上午,最新发布的《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称,过去十年,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在深化与有关国家经贸合作的同时,也助力了东道国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钱克明透露,中方将根据相关国家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对接、规划对接、产业对接。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在非洲兴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做好规划引导,稳妥推进东南亚、南亚、中东、东欧和拉美地区合作区建设。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从分论坛现场获悉,未来,中方将支持市场主体依托多方资源,建立合作区投资促进平台和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为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投资、股权参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合作区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在分享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理念方面,中方每年举办约2000个培训班,为有关国家提供约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邀请各国中青年来华交流,积极为东道国培养建设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研究员韦晓慧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企业仅在非洲地区就已建设了1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搭建企业“走出去”大平台,不仅成功地走了出去,还“走得好”,这对于引导更多中小民营企业走进非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韦晓慧认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在非洲国家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园区运营企业融资难,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的金融支持,投资扶持政策审批程序还比较复杂,今后在相关领域的便利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上一篇: 造船业之变:一季度订单同比下降70.4%
下一篇: 一带一路油气等领域达成多项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