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低碳发展与气候适应提供前瞻思想和战略眼光、切实推动气候投融资进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19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高在会上表示,201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4.3%,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李高说,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气候变化问题本质是发展方式问题。在资源环境约束和温室气体排放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高在会上发言
据介绍,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李高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系列非常艰巨的任务。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还需要继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需要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气候减缓、适应领域,离不开气候投融资的支持与保障.
李高表示,将紧密围绕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导向,立足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发展。近期将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促进形成气候投融资政策合力。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协同增效,与产业、财政、金融、投资、能源、技术等领域政策充分融合,凝聚更广泛的政策合力。生态环境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确定气候投融资的内涵外延,不断完善气候投融资的政策体系,出台更有效的激励政策,加强对气候投融资的目标引领和有效监管,创建有利于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环境。
二是推动气候投融资助力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施。推动开展达峰行动,鼓励和支持部分地区和重点行业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需要,制定明确的二氧化碳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提出对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有重要影响、具有明显气候效益的项目。将联合金融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一道,推动金融机构积极与地方和行业开展合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是支持气候投融资的机制、模式和产品创新。正根据《“十三五”控制温室气候排放工作方案》要求,以气候变化目标为引导、投资政策作指导、强化政策支持为重点,加快启动第一批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将指导试点地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气候投融资的创新业务模式,有效提升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筹资能力和融资渠道。同时,还将以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为投资导向、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持重点,以气候效益为评价指标,以“精品”项目示范为推进方式,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如气候债券等气候投融资产品的试点和推广。
李高说,为进一步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动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委会旨在开展气候投融资领域的理论科学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金融主管和监管部门等制定气候投融资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促进气候投融资工作提供基础支持,并广泛开展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国际合作。专委会设立第一个3年发展规划,希望通过专委会的政策建议、决策支持、标准制定、能力建设和产融对接等工作,推动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创新模式基本形成。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研讨会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指导,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和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等出席并致辞,并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代表及160多家国际组织参与。在会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等政府监管部门、多边金融机构、金融投资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环境和气候变化组织的30多位代表就中国气候投融资助力我国高质量低碳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了高层对话,并深入解析了全球和中国气候投融资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此外,多家企业和项目代表也在本次研讨会上分享了中国气候投融资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践行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是气候变化投融资的主要目的。气候变化投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也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